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地影响了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它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传统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病情得以缓解,若得实际意义上的根治,仍需依赖于卵巢功能的丧失(绝经、切除等)。然而患者多处于育龄期且年轻患者众多,很多情况下卵巢切除难以接受,又因保守治疗复发率较高而被列为妇科的难治之症。最新研究,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存在高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对生理或病理情况的血管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内异症形成需经过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三个阶段;异位子宫内膜周围存在丰富的血管,可能是最终内异症发生的重要条件;VEGF是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必然成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主要靶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ininjection,rh-Endostatin)是血管内皮抑制素抗肿瘤新药,是一种具有靶向性和非细胞毒性等特点的广谱血管生成抑制剂。作用机制:影响血管内皮因子传导通路和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对内皮细胞迁移产生影响;诱导内皮细胞凋亡;调节细胞的生长周期及下调处于生长期的内皮细胞的许多基因或其表达产物。因此,从抑制异位内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角度出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本次研究的核心目的。改良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健康、性成熟的非动情期Wistar雌性大鼠60例,体质量(228.45±14.10)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手术前1日两组大鼠均按0.1mg/kg剂量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使实验动物统一处于动情期状态。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固定后消毒铺巾,自体移植方法复制动物模型。大鼠耻骨联合上1cm处做一长2~3cm的腹正中切口,打开腹腔暴露子宫,切取子宫角组织约1cm,将其纵向剖开,放大镜下将子宫内膜及肌层分离后,剪成大小约4mm×4mm两块,分别移植于左侧腹壁及皮下,移植膜四角以无损伤缝线(0-7)固定,抗生素冲洗腹腔,缝合手术创口,常规饲养4周后病理组织学鉴定造模是否成功。若第一次造模未成功,实验组大鼠进行二次内膜移植手术,操作步骤与首次完全一致,但移植部位为右侧腹壁及皮下。而对照组仅行二次开腹手术,不进行二次内膜移植,比较经两次内膜移植的实验组与一次内膜移植的对照组之间的总成模率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总成模率分别为68.97%,4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首次造模未成功大鼠进行二次移植手术仍可造模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成模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抑制大鼠异位内膜生长的实验研究: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探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手段。内异症大鼠随机分为恩度高剂量组2mg·(kg·d)-1、恩度低剂量组1mg·(kg·d)-1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用药治疗2周后,测量异位病灶体积变化,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正常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中VEGF表达。本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恩度治疗组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缩小,血清中VEGF浓度降低,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剂对正常免疫状态大鼠异位内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和病灶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恩度高剂量组抑制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