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与森林、荒漠、草原和海洋等一样,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由于湿地兼有水陆两类生态系统的某些特征,因而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使其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和生存环境。东港市(123°22′30″~124°22′30″E,39°45′~至40°15′N)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与朝鲜半岛相望,地理位置特殊,属沿江、沿海、沿边地区,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市(县)。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其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东港市湿地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东港市的湿地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和破坏。因此本文以东港市湿地资源作为研究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东港市的湿地资源为研究内容,采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东港市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功能进行了研究。利用1989年和1999年两个时期的遥感数据作为基本的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得出了10年间东港市湿地资源的数量变化,通过选取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东港市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并对造成这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资源功能出发划分了三个层次,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建立了东港市湿地生态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化处理,确定权重,结合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CEI),根据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指数分级标准,对东港市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1989~1999年10年间天然湿地(除河口水域外)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其中水田面积增加得最多。由于人类对湿地干扰活动的增加,导致湿地类型的平均分维数大部分下降,其中滩涂下降最多,各湿地景观类型的形状趋于简单化。
(2)1989~1999年10年间由于人类对湿地干扰活动的增加,导致整个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其中滩涂的破碎化程度最大。由于各湿地类型变化幅度的不同造成了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加,均匀度下降,聚集度增加的结果。
(3)1989~1999年10年间水稻的种植和淡水养殖为东港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政府部门看到了这一优势,给予其宽松的政策支持,这也就导致水田、水库水面,养殖水面的大面积有意识地增加。经济的增长必然会推动城镇的建设,而东港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其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这就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湿地资源。正是这些基于经济效益或以经济效益为依托的人为驱动因子造成了东港市从1989年到1999年的景观格局变化。
(4)东港市湿地生态评价结果包括: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由综合评价指数(CEI)反映出来。计算得出东港市湿地CEI为0.69,小于0.7,表明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中等,人类对湿地的开发利用己显示出不合理的方面.
(5)东港市湿地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天然湿地面积减少、近海滩涂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水质的污染等,虽然CEI不高,但各单项评价指标仍有提高的潜力,如:滤过功能指标,旅游功能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