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根系间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甘蔗作为重要糖料和可再生能源作物,探究其根际细菌群落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然而,目前仍缺少对宿根及施氮条件对不同基因型甘蔗根际微生物群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结合宿根与不同施氮条件进行连续试验,分析不同基因型甘蔗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及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田间试验,确定不同甘蔗品种对根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根系间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作物产量,甘蔗作为重要糖料和可再生能源作物,探究其根际细菌群落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然而,目前仍缺少对宿根及施氮条件对不同基因型甘蔗根际微生物群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结合宿根与不同施氮条件进行连续试验,分析不同基因型甘蔗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及其对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田间试验,确定不同甘蔗品种对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8个栽培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基本相同,但所试验的基因型根际室操作单元丰度与细菌组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P<0.001)与OUT丰度(Chao1,P<0.001)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o A)显示基因型间聚合度高,说明其具有相似性。各基因型在根系结构与土壤性状存在差异,除根深深度(P<0.05)外,不同基因型间根系性状与土壤化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总根长(TRL)和生根深度直接影响蔗糖含量,FN-1702,GUC-3,ZZ-13,ZZ-10,ZZ-6等基因型表现最佳,具体表现在细菌多样性、根系结构、土壤参数和蔗糖含量。(2)2020年继续进行宿根试验,评价ZZ-1与ZZ-13宿根蔗对根际微生物群落与甘蔗形态特征的影响,并发现其产生显著变化。宿根蔗中Burkholderia,Sphingomonas,Bradyzhizobium与Acidothermus等四种菌更利于甘蔗生长。与ZZ-1相比,ZZ-13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更大,提供更利于甘蔗生长的根际环境。除速效钾外,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2020年土壤养分较2019年有明显增长。ZZ-13在根数、总根长和根深三方面表现更佳,宿根蔗酶活性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基因型和年份之间的有效茎数存在显著差异,基因型、年份和基因型×年份的产量差异也达到显著。除株高和糖分含量外,甘蔗形态性状差异也显著(P<0.05)。相较与2019年,ZZ-13与ZZ-1单茎重量分别提高9.33%与25.8%,但蔗茎产量分别下降21%和5%。(3)基于前两年试验结果,于2021年进行宿根试验,进一步探讨ZZ-13基因型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根际微生物群落、土壤理化性状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总结适用于广西区域的施氮方案。本研究共提出三种施氮方案:对照(CK,no fertilizers),低氮(L,100 N kg ha-1),中氮(M,150 N kg ha-1)与高氮(H,200 N kg ha-1)。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氮对根际细菌群落、土壤性状和甘蔗产量存在显著影响,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均匀度高于对照,酸杆菌门和变形杆菌门分别增加47%与71%,在属水平上,温酸菌和慢生根瘤菌分别增加77.2%与30.3%。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进一步验证不同方案间存在差异性。Spearmen相关热图表明,p H,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ous),有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和土壤过氧化氢酶(Soil Catalase)是甘蔗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中氮条件下,甘蔗节数、株高和含糖量均比对照较增加15.66%、7.66%和6%。低氮条件下,甘蔗节数同样显著增加。此外,与不施氮的对照相比,中氮施肥水平下具有最高产量,其变化范围在4%-25%之间;相较于不施氮的对照,高氮与中氮的p H值分别提高29%与10%。尤其是在中氮条件下,SOC,AN,AP和AK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5.8%,25.9%,13.4%和9.54%,SCAT,SUE和SACP酶活性分别提高90.8%,67.75%和43.05%。总体而言,中等施氮量(Medium,150 N kg ha-1)更有利于增加甘蔗根际微生物稳定性,提高甘蔗产量。综上,本研究深入探讨甘蔗根际细菌群落的变化及其与甘蔗生长、产量和糖分的关系,揭示了有效保持/提高甘蔗产量且加强微生物群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2P24分离自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土壤,可防治多种植物土传病害,产生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iacetyiphloroglucinol,2,4-DAPG)是其主要生防机制。Gac/Rsm通路是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的一条信号传导通路,由Gac S/Gac A双组分调控系统、Rsm Z类s RNAs和Rsm A家族蛋
为了打破辣椒种子休眠,提高其发芽率,以“六十早”辣椒新种子为试材,分别在水温55、65 ℃条件下,研究浸种时间为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 min的种子发芽率。结果表明:在水温55 ℃下,辣椒种子的发芽势在短时间(≤35 min)浸种时较高,而发芽率在整个观测周期内相对变化较小;随着温汤浸种时间(>35 min)的延长,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呈现
本研究以从白及块根表皮组织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1-G4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内生真菌1-G4进行基因组测序,对菌株与白及幼苗进行共生研究,结合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内生真菌1-G4促进白及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1-G4鉴定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显微镜下观察,1-G4符合曲霉属(Aspergillus)的基本特征。系统发育树显示,1-G4与黄曲霉菌(Asp
水牛(Bubalus bubalis)是我国南方地区特色的家畜,具有耐粗饲、耐湿、耐热、抗病、乳制品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我国是水牛养殖的第三大国,但水牛种群的生产性能较低,亟待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其经济价值。公水牛可以将优良的遗传性状广泛稳定的遗传,是水牛品种改良的基础。精子发生与公水牛的生产性能息息相关,目前关于水牛的精子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从蛋白质翻译和翻译后修饰层面研究
乙酰丙酸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平台化合物,可用于合成化学品及药品,同时还是生产生物燃料的重要前驱体。稻壳是常见的农业废弃物,其纤维素含量较高,是制备乙酰丙酸的理想原料。但稻壳资源制备乙酰丙酸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生物质组分的复杂性使得转化率较低,常用的液体酸作为催化剂会引发反应器腐蚀,此外从酸液中提取乙酰丙酸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选择以稻壳为研究对象,提出固体酸“两步法”催化稻壳制备乙酰丙酸的技术思路
联络叫声是群居动物常见的鸣声类型,尤其常见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但目前对于此类叫声的具体功能,尤其是不同的叫声频率是否包含了不同的信息仍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群居雀形目鸟类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来探究不同频率的联络叫声可能包含和传递的信息,以及外界因素例如环境和鸟群的社群结构等如何影响鸟群的叫声频率。为了厘清联系叫声的具体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如何影响联
理解经济如何繁荣发展是经济学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在传统文献中,GDP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货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识别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近年来,随着细粒度数据、计算能力和分析方法的增加,人们先后提出了若干种经济复杂性指数作为经济发展差距的度量。特别是,以国际贸易网络为基础,引入了包括(Economic Complexity Index,ECI)及其衍生指标在内的多种非货币指标,以量化评估一国经济复杂性程
研究背景和目的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探寻其病理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是创面中的重要效应细胞。现发现ADAM-10调控细胞粘附、生长、迁移等过程。但ADAM-10在糖尿病创面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探究ADAM-10在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合药物治疗创面,验证研究结果。
研究背景:镉(Cadmium,Cd)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电镀和核工业等领域的重金属,是一类对人和动物具有毒性的环境污染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Cd可通过废水废气等介质释放到环境中,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暴露进入人体,并且进入体内的Cd排出缓慢,生物半衰期可达10-30年,极易在体内器官中蓄积。因此,除了职业暴露人群,普通人群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Cd,进而引起健康危害。Cd暴露已被证明与多种肿瘤的
论文第一部分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抑制剂阿齐瑞格(Azeliragon)三氮唑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活性测试。RAGE是一种在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属于模式识别受体。已被证明与阿尔茨海默症、炎症、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抑制过度活化的RAGE与脑部Aβ结合能减轻神经炎症,进而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减轻对神经系统的伤害。阿齐瑞格作用机制是减轻Aβ积累、tau蛋白与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