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文学》作为新中国第一份文学期刊,创刊于1949年。自那时起,文学期刊陆陆续续多起来,比较核心且具有生命力的如《收获》创刊于1957年,《十月》创刊于1978年,《当代》创刊于1979年。随之,对于文学期刊的关注和研究也慢慢多起来,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我国许多文学期刊的发行量都大幅跌落,这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对于现代文学期刊,刘增人等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一书,做出了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论述,而对于当代文学期刊的研究仍无系统性的研究出现。新时期以后,一些研究主要以期刊作品文本、期刊改制、期刊遭遇的困境等为主,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全面论述文学期刊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出现的变化则很少。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学期刊的进一步改革和新兴文学期刊的创办,以及多种成熟的媒体渠道的出现,文学期刊的作品研究和市场研究在同步进行。本文立足于我国当代文学期刊的改版情况以及期刊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等,依据布迪厄的文学场生成理论和大众文化消费理论,通过比较与统计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文学期刊的发展做出纵向比较,对相同时期的文学期刊做出横向比较。另外,还采用文本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以往期刊作品和最新期刊作品的翻阅,能够对期刊的选稿倾向和办刊方向进行了解和定位。同时,本文还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背景,重点梳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期刊的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市场对于文学的影响,把握文学的由外及内的变化和潜在走向。最后论证文学期刊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通过论证市场对文学的影响在文学期刊层面的反映,提出文学适应市场、且保持文学生态多样性和“文学自主原则”的重要性,最终实现文学期刊和文学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主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学期刊出发研究市场经济时代文学的生存境况。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期,知识分子的理想建构被主动或被动地解构,许多文人或作家纷纷“下海”,留守者也变得浮躁起来,致使文学逐渐失去耀眼的光芒,从中心舞台隐退,金钱、权力和其他市场化的产物“粉墨登场”。另一方面,市场化引发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断深化,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受了洗礼,国家的财政支持的减缩、“断奶”行为以及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得传统文学的宝贵“园地”——文学期刊遭受重大冲击,文学期刊光芒不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下,绝大多数文学期刊被迫进行改版,在生存危机和边缘中苦苦挣扎。改版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放弃文学性而迎合大众趣味,另一种是在变化的同时仍坚持着文学的目标、理想和追求。但事实证明,这两种模式都没有取得非常明显的成功。至此,“传统文学已然没落”似乎已成为一个不置可否的事实,文学期刊在电子化、网络化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在市场化时代里,文学期刊能否重整旗鼓并有所作为?文学是否真的无法摆脱所谓的“边缘化”?文学究竟该如何定位?文学的未来在哪里?本文尝试着作出思考,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现实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