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现代小说巨匠之一,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中国大陆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总体来讲,我国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研究起步较晚,且走过了一个漫长的从否定、到勉强接受、再到充分肯定的过程。为什么大陆和台湾对菲茨杰拉德的译介的起始时间相去甚远?为什么菲茨杰拉德在大陆经历了从排斥到肯定的过程?译介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本文力图从描述性研究的角度客观地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文根据社会和历史背景探索性地将菲茨杰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954-1977)、发展时期(1978-2000)与繁荣时期(2001-2013),并较为系统、完整地对三个时期的译介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同时,结合时代、文化背景,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分析论证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因素在菲茨杰拉德作品译介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不同程度地操控着作品的译介,使得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在三个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从否定到繁荣发展,国内的菲茨杰拉德作品的译介与研究相互促进,正逐步走向成熟。希望通过菲茨杰拉德的个案梳理,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还能对整个翻译文学有所帮助,从而促进翻译文学的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