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初次选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TKA后功能性活动能力和早期功能锻炼执行情况,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主观关节功能康复评价;明确膝关节炎患者下肢骨骼肌质量与TKA后关节功能康复之间的关系;分析下肢骨骼肌质量的影响因素,为促进TKA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提供护理研究新思路与干预新策略。研究方法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及功能性活动能力的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编一般问卷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的功能维度(WOMAC-PF),调查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骨科初次接受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功能性活动能力和早期功能锻炼执行情况,进行TKA后患者主观关节功能康复评价。2.下肢骨骼肌质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康复影响的前瞻性随访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前瞻性纳入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骨科初次接受单侧TKA的111名膝关节炎患者,收集术前一般资料、下肢骨骼肌质量、下肢肌力和下肢功能表现评估情况,并使用身高统一矫正下肢骨骼肌质量为下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时间节点进行膝关节功能的主客观评价,以TKA后6个月的膝关节客观功能评价(HSS)结果为主要结局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骨骼肌质量对TKA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以TKA后6个月的膝关节主观康复评价(WOMAC)为次要结局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下肢骨骼肌质量对TKA后患者主观功能康复以及功能性活动能力的影响。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骨骼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骨科准备初次接受TKA的144例膝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包括年龄、性别、身体指数、疾病史、营养风险筛查、营养和感染的实验室指标、骨密度等自变量,以下肢骨骼肌质量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拟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骨骼肌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及功能性活动能力的现况调查研究1.1本组调查的110名TKA后患者中87%的患者在手术后3个月即可实现轻松站立与行走,是患者术后最满意的活动;手术后6个月35.6%的患者表示平地行走耐力可达到半小时。而完成坐-立无辅助转移、上下楼梯、下蹲、做比较繁重的家务等活动术后持续存在困难;双下肢负重不对称以及长距离行走自觉不易完成;41.8%的患者期望能够实现下蹲;下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活动。1.2共97名(88.2%)患者术后进行了早期功能锻炼,锻炼组与未锻炼组的关节功能康复评价(WOMAC-PF)得分存在显著差异(19 vs 37,Z=-2.214,P=0.027)。以WOMAC-PF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年龄、疼痛、居家环境、早期功能锻炼和手术后时间与患者自我功能康复评价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疼痛(B=12.261,P<0.001)与WOMAC-PF呈正相关,早期功能锻炼(B=-18.751,P=0.003)和术后第几个月(B=-5.960,P=0.023)与WOMAC-PF呈负相关,早期功能锻炼是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最大影响因素。术后6个月、12个月之间的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0.05),即TKA后6个月关节功能康复达到稳定。1.3早期功能锻炼内容仅限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仅13名(13.4%)进行了其他功能性训练。手术后6个月,主诉在完成上下楼梯、上下公交车、进出浴缸以及做比较繁重的家务等活动时仍然存在受限情况。2.下肢骨骼肌质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康复影响的前瞻性随访研究2.1下肢骨骼肌质量与TKA患者术前膝关节疼痛呈负相关(r=-0.223,P=0.025),影响患者术前六分钟行走耐力即下肢功能表现(r=0.209,P=0.037)。2.2以术后6个月的HSS得分为主要结局指标对关节功能进行客观评价。2.2.1将患者分为两组:HSS<85分为一般组(78.508±4.930),HSS≥85分为优秀组(90.892±3.992),102名患者中55例(53.9%)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达到优秀,优秀组客观关节功能康复评价得分显著高于一般组患者[t=-14.016,P<0.001]。2.2.2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关节功能客观评价指标,结果为年龄、文化程度、BMI、术前膝关节功能、下肢骨骼肌质量、下肢肌力、术后疼痛呈显著差异(P<0.05);关节功能康复效果优秀组患者的下肢骨骼肌质量高于一般组患者(2.50±0.27vs 2.18±0.33,F=3.723,t=-5.400,P<0.001)。2.2.3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进行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给予早期功能锻炼的前提下,年龄和术后疼痛是TKA后6个月患者关节功能康复效果达到优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下肢骨骼肌质量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2.3以术后6个月的WOMAC评价得分为次要结局指标,对患者术后康复进行主观评价。2.3.1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疼痛史、术前膝关节功能、下肢骨骼肌质量、下肢肌力、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日、照护者和疼痛对TKA后患者主观康复评价即WOMAC总体得分显示有差异(P<0.05)。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TKA后患者自我关节康复评价的影响因素大小依次是疼痛、年龄、LSMI(P<0.05)。2.3.2以WOMAC-PF为因变量,分别采用单因素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合并症种类、下肢骨骼肌质量、下肢肌力和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性活动能力差异性的主要因素。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骨骼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性别、BMI、吸烟、血红蛋白、血沉、维生素D和骨密度与下肢骨骼肌质量大小有关(P<0.05);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下肢骨骼肌质量高于女性(β=0.526,P<0.001),BMI是下肢骨骼肌质量的保护因素(β=0.410,P<0.001),而骨密度检查则与下肢骨骼肌质量呈负相关(β=-0.269,P<0.001)。研究结论1.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改善TKA后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功能性活动能力水平。但即使在坚持早期功能锻炼的前提下,达到术后6个月的关节功能康复稳定期后,患者主诉完成上下楼梯、下蹲、下跪、长距离行走等需要更多下肢骨骼肌系统参与的活动时存在问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客观因素。2.下肢骨骼肌质量是TKA患者术前膝关节疼痛和下肢功能表现的一个混杂影响因子。术前了解患者下肢骨骼肌质量情况,有助于判断患者下肢功能状态,提高围手术期护理决策质量。3.下肢骨骼肌质量是TKA后6个月关节功能康复结局达到优秀的客观保护因素,年龄和术后疼痛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康复护理应关注TKA患者术前下肢骨骼肌质量对术后康复的影响。4.下肢骨骼肌质量是患者术后自我关节功能康复评价和关节功能性活动能力水平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在实施术前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自身下肢骨骼肌质量情况进行术后康复效果预判,合理设置患者自我功能康复的目标期望值。5.性别、BMI和骨密度可作为选择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下肢骨骼肌质量的护理预测评估因子,供临床护理人员制定针对性康复护理方案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