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文化领域更是如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化探索不仅对西藏非遗的传承保护具有深远意义,而且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地方课程开发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地方课程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从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就日益受到课程教学领域专家的关注,尤以浙江、上海、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发达省份课程改革成效最为显著,然而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其课程改革的脚步却大大慢于其他兄弟省份,西藏自治区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均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 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宏观指导,剖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地方课程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拉萨市中小学课程中的开发应用现状进行调查,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拉萨市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不高;(2)西藏文化在拉萨市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度不高;(3)拉萨市中小学师生积极支持西藏非遗进课程。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五个方面的开发构想:(1)确立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的三维目标并明确其开发的补充形式;(2)建立包括政府、学者、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在内的多元开发主体以及与非遗属性相对应的学科开发内容;(3)在遵循地方性、现代教育性、全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探究性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包括政策、物质、智力、机构、社会支持在内的开发保障机制;(4)践行补充开发模式以及从调查到编写的一系列狭义开发流程;(5)给出开发实例以进一步充实本研究。 总之,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为研究内容,选取拉萨市三所义务教育阶段师生为调研对象,结合文献调查资料和相关理论研究,分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试图回答“西藏非遗地方课程由谁来开发、如何开发、怎样保障开发的有效性”三个问题,同时给出具体的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实例设想,以期真正充实西藏非遗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