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每年有数百万毕业生流向就业市场,在提高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变得日趋严峻。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相比2013年699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2014年达到了727万,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清造成这一现状,并落实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关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纵观国内外的优秀研究型大学,其共同特征是在本科教育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平台,激发本科生科研的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良好的科研成果,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绩效和可雇佣性能力的要求。文章首先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力、就业绩效和可雇佣性的理论和相关研究;其次,以相关实证研究为基点,尝试建立以创造力为中介,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就业绩效和可雇佣性的影响过程模型;接着,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52名本科生调查问卷的分析,基本证实了本研究的原构思和假设;最后,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对心理学院选择合适的本科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性建议,以期培养出更优秀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心理学本科毕业生。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性别、年龄、是否师范生等人口统计变量对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力和就业绩效和可雇佣性没有显著影响;(2)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创造力、就业绩效和可雇佣性都达到了正相关;(3)2010级和2012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创造力能够显著预测就业绩效和可雇佣性,2011级样本的创造力对可雇佣性也有显著影响;(4)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创造力的中介效应都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