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批评是指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不符合教师期望的行为所作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制止、改变幼儿的行为,并期望幼儿产生良好行为。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也许有不同意见,但在幼儿园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师幼互动对于幼儿能有多种影响,很有探讨的必要。那么幼儿教师因何批评幼儿,又是如何批评的,批评能对幼儿产生哪些影响,批评的背后教师有哪些教育观念,了解批评的现状,探究适宜的批评行为,这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幼儿园一日生活,从中发现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事件及背景。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事件主要涉及四种主题:约束纪律;生活保育;学习指导和处理告状。在这四种主题中,以约束纪律为最多,其次是生活保育。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以言语型批评为主,也有非言语型批评。对于大班和中班幼儿,教师较为普遍使用直接批评和间接批评;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倾向于使用直接批评。教师批评行为的情感特征以中性和负向为主,正向情感较少。幼儿对于教师批评的反馈行为以接受居多,但又与诸多因素有关:首先是与教师的批评类型有关,对于个人取向的批评,幼儿的反馈以不接受为多;对于过程取向的批评,幼儿的反馈行为以接受的较多;对于结果取向的批评,幼儿的反馈相对接受较少。另外教师批评行为的情感特征也会影响幼儿的反馈行为。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目的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研究发现在一些情景中,教师对幼儿的批评有悖于这一目的,批评成为了教师自身工作方便、教师控制幼儿,树立个人威严的工具。发展中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批评指导幼儿不能只考虑整齐划一的标准,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根据研究初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教师要体谅和容忍正在成才中的幼儿,正向鼓励他们在活动中理解和学习适当行为;教师对于幼儿的不适宜行为应给予指正,但应避免负向情绪,避免使用指向幼儿人格尊严的个人取向的批评,教育指导中应该使用过程取向的批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是公平的并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