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Schema and Idiom Translation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空缺的可译性问题及其习语翻译技巧。全文共分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论述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第二章阐述图式理论特别是文化图式理论的概念、特点、实质和类别。 第三章详细阐述文化空缺的定义,文化空缺产生的的原因;习语的定义,习语中的文化空缺因素,习语的分类,习语的文化特征等。 第四章从文化图式的角度论证习语中文化空缺的可译性。通过分析文化空缺与文化图式的关系,指出在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中出现文化空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脑海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图式。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将源语文化中相应的文化图式转换到目的语之中,就为文化空缺的翻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人类的感情、思维模式、认识大自然的方法大体上是相通的,所以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图式是可以转换的。文化的相互渗透性以及语言的普遍可接受性为文化空缺提供了可译性基础,当然这种可译性是相对的,在翻译过程中造成某种文化意义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章论证了文化图式理论在文化空缺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指出文化空缺翻译的成功与否应看相应的文化图式在多大程度上被忠实地传递了。在已有讨论的基础上,针对文化空缺提出了六种具体翻译手段,包括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解释,补偿,借用及意译。以上翻译手段均从文化图式的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六章通过相关理论的介绍和实例分析,从文化图式的角度探析了文化空缺的可译性及其常用翻译技巧。把文化图式理论引入翻译领域,希望为解决由文化空缺所形成的翻译障碍提供一个可供继续研究的新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对习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对目前译界存在的有关文化的不同观点和理论进行综述,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二
阿尔比(1928-)的独幕剧《动物园故事》(1958)以荒诞的人物、荒诞的结构以及怪诞的指称为特点,揭露了人类世界的异化现象。戏剧的荒诞性和怪诞的语言现象阻碍读者对该戏剧文本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在1962年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着重于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批判性思维的最新定义是建立在良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经典作品虽相隔百年,但却都有着不朽的魅力和文学价值。两部作品都以蔚蓝的大海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与大海及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广告和广告翻译越来越显得重要,广告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学者对英语广告特点及其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传统的翻译理论不能满足
本研究依据 Halliday(1994)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及 Painter, Martin 和 Unsworth (2013)提出的视觉叙事框架中的概念意义子框架,选取经典图画故事书《彼得兔的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