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肝污名现象是我国文化背景下出现的较为独特的一种污名现象,主要表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就业、教育等方面所遭遇的种种歧视。近年来由于相关政策的出台,乙肝污名的现象逐渐获得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出发,结合问卷调查和实验的方式,探索我国民众的乙肝污名态度的主要维度、影响乙肝污名态度的相关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乙肝污名态度的作用因素——对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共事的心理顾虑,最后以实验的方法检验改变乙肝污名态度的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第一,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了解到我国民众的乙肝污名态度主要是出于对乙肝病毒传染的恐惧。在此基础上编制的乙肝污名态度问卷主要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回避倾向,雇佣意愿和帮助意愿。对不同人群的乙肝污名态度的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乙肝污名态度并无性别方面的差异,但是存在受教育程度和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乙肝污名的回避倾向、雇佣意愿程度越低,帮助意愿越高,而对自身健康程度关注度较高的人群,则倾向于具有较强的乙肝污名回避倾向,在其它乙肝污名态度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第二,通过对相关变量的路径分析发现,乙肝病毒的传播知识,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接触广度,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的风险知觉和社会支配倾向对乙肝污名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乙肝污名态度的三个因素分别作用于对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共事的顾虑因素,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接触风险知觉部分中介了乙肝病毒传染知识,乙肝接触广度对乙肝污名态度的影响作用。
第三,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检验了改变乙肝污名态度的干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教育或传播乙肝知识是改变乙肝污名消极态度的有效手段,知识的教育不仅能够获得即时的污名态度的改变,还能够在30天后的追踪测量中仍表现出显著的作用;而接触的方法仅仅在干预后的短时间内降低被试的乙肝污名的回避倾向,其作用并不能持久,并且接触的方式对改变乙肝雇佣意愿并无显著的作用。
上述发现明确了乙肝污名态度的结构,深化了对乙肝污名的影响因素和作用因素的认识,为政府相关反歧视政策的制定以及今后开展大范围的消除乙肝污名的项目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