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探讨动态磁敏感灌注成像监测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后的早期变化的可行性。
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建立淋巴结炎组(Group B)和淋巴结转移组(Group M1及M2)。在Group B和M1,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独立勾绘感兴趣区。在Group M2,给予一次性局部10Gy的放射性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3及7天采集灌注图像:由一位放射科医师绘制感兴趣区,分别包括淋巴结及对侧正常的肌肉区域,同时取淋巴结行病理学检查。根据时间信号曲线计算半定量灌注参数:TTP、MSD%和PH%。灌注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使用组间相关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查;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
结果:Group M1的淋巴结明显比Group B大(P<0.01)。Group M1中9例(90%)及Group B中8例(80%)的淋巴结灌注的时间信号曲线均为“速升速降”型。半定量灌注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较高(γ≥0.800);良恶性组淋巴结灌注参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放疗后的Group M2,只有第7天的半定量灌注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TP增加、MSD%减低(P<0.05);对侧正常肌肉的灌注参数在放疗时间点前后未见明显差异(P>0.05)。病理显示:炎性淋巴结的淋巴窦扩张、细胞间质水肿,内可见炎性粒细胞浸润;在放射性治疗前,恶性淋巴结结构破坏,被瘤细胞取代;放疗后第1天部分细胞核退变、细胞肿胀;第3天部分肿瘤细胞核碎裂;在第7天,淋巴结内散在坏死。
结论:在时间-信号曲线基础上,半定量灌注参数不仅可鉴别良恶性淋巴结,同时也可用于评估恶性淋巴结放疗后早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