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想象中的世界主义——翁达杰小说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主义”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直至现在,人们对其不断阐发,如今已囊括“文化根源”、“他者”、“移情”以及“悦纳异己”等多层次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日渐紧密”却又“分歧长存”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内在矛盾,也使得“世界主义”这一概念再次活跃起来。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1943-),凭借其个人的流散经历以及多元文化生活状况,在小说创作中超越了后殖民文学中如“文明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二元对立的书写,建构了以“差异并非问题而是机遇”以及“移情的道德教化”为内涵的世界主义话语。
  本论文以世界主义中“文化根源”、“他者”、“移情”以及“好客”等概念为思想背景,借助后殖民理论、后现代美学与史观、以及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以四部翁达杰小说(《身着狮皮》、《英国病人》、《安尼尔的鬼魂》、《猫桌》)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翁达杰作品中的世界主义思想进行考察。
  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论文的主干部分由四章构成。导言部分简要地回顾了翁达杰的成长脉络和创作概括,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翁达杰小说写作思想的渊源。此外,导言部分还对世界主义概念及其意义嬗变予以耙梳与提炼,以此确定了本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围绕翁达杰的早期代表作《身着狮皮》展开。本章从《身着狮皮》中世界主义本体建构入手,探讨了小说中的文化接触主题。在《身着狮皮》中,翁达杰通过对上世纪初多伦多工业化历史的重塑,不仅指明跨国、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语境下业已成为常态,批评了多元文化政策下的种族歧视与社会失衡,还暗示对另一种处理差异的思想框架的急切需求。小说着重表现一个无法叙事却渴望对话的个体,如何在流动经历中实现对差异的认知。此外,小说与史诗《吉尔伽美什》形成的互文结构,为翁达杰希望通过小说创作实现东西文化接触时做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愿景提供了实践场域,进而形成了差异并非问题而是机遇的世界主义的思想雏形。
  第二章聚焦《英国病人》中因创伤而聚到一起的四位身份迥异的个体,分析了小说中的民族主义与无根世界主义主题。小说中,于废墟之上所建立的共同体,有别于基于对过去共同的想象而建立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前者更着眼于当下的共同需要以及对未来的共同愿景。在此,共同体成员在差异边界上展开对话,得以消解因差异而生的壁垒。翁达杰将阅读小说作为认知差异建构的方式,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实践世界主义这一创新之举。《英国病人》中,翁达杰通过回忆这一流动叙事策略,对民族与战争之间的关联进行解构,并提出了“国际混血儿”这一带有欺骗性的无根世界主义概念。翁达杰并不认可无根世界主义具有消除战争的力量,并在小说后半部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质疑了这一概念中抛弃文化根源的主张。进而为下一部小说的有根世界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运用后现代历史观,阅读和评析了翁达杰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安妮尔的鬼魂》。翁达杰在这部小说中对差异的认知更为深入,从文化及民族差异的视域拓宽至性别差异。安尼尔不惜以乱伦为代价,颠覆父权压制,成为翁达杰进入女性世界主义探讨的有力支撑。翁达杰的小说并非为学者诟病的那样是“非政治”的创作,他采用的实为“迂回式”的政治介入。翁达杰通过塑造逆向流散人物安妮尔,充分呈现身份的社会建构本质,希望以此促进针对差异而展开的积极对话。安尼尔最终收获了塞拉斯的认可,反映出翁达杰对世界主义公民的建构,是一种以保留文化根源为前提,从单一身份出发,最终构建出混合身份的积极设想。
  第四章从世界主义成长小说这一视角,细读翁达杰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猫桌》。本章认为,在儿童的意识中,文化植入尚在雏形期,翁达杰以儿童作为书写对象,就可以将世界主义本体的建构过程置放在显微镜下予以观察。因此,《猫桌》这部小说放大了翁达杰在上述三部小说中呈现的世界主义思想在个体意识中的整个演化过程。笔者通过盖内普人类学概念“过渡仪式”以及旅行文学的双重视角,探析少年迈克尔在为期三周的航海之旅中收获的差异启蒙与历经的主体建构。成长小说本与民族主义培养关联紧密,翁达杰却在该文学体裁中实现了世界主义对差异的拥抱与移情的道德教化,这无疑是对其世界主义思想的戏剧性放大。
  结论部分指出,翁达杰通过小说创作反思世界主义的思想和哲学,超越了后殖民主义中二元对立的僵局,促进了世界主义话语的建构。这是一个从世界主义本体,到无根世界主义,再到有根世界主义的认识过程。
  本文将翁达杰的小说艺术置放在世界主义研究全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获得国际共识的大背景下,为世界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内的传播与运用提供了一种中国视角。而从“单一”到“杂糅”的过程,正是世界主义的内核所在。翁达杰小说中对于移情的道德教化,对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积极参与命运共同体建构亦指明了其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对20世纪英美现代小说影响深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占有显赫地位。1919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小说月报》上,其小说观和小说作品逐渐为读者所接受。在现代文学时期,作为小说批评家,詹姆斯对小说艺术的强调与探索影响着国内作家对待小说这一体裁的态度和小说创作实践;作为小说家,他的四部小说——《四次会面》(Four Meetings,1877)、
学位
莫言在作品中描写了大量饮食现象和相关饮食场景,其充满怪诞色彩的饮食书写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具有深刻意蕴。本论文将从生理、伦理和政治这三个维度对莫言的饮食书写展开分析。  莫言将饮食这一生理行为写得异化反常,以此展现了生存的苦难,以及苦难重压下的生命韧性与不屈灵魂,还从相反角度揭示了物质条件丰盛状态下人性的贪婪丑恶。莫言还将饮食书写深入到伦理的维度,使在异化的伦理环境中感受独特的生存观念,感受复杂
学位
20世纪80年代,黑色幽默在中国文坛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作家将黑色幽默的表达手法纳入文学创作,开辟了中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新局面。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一方面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接受迎合读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黑色幽默传入中国后,促进了幽默文体的转型,作家在创作中打破和谐的审美追求,突出荒诞的主题。第二章讨论中西方黑色幽默的共同诗学特质,体现中国作家对西方黑色幽默的
学位
本文将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思想放入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文学、政治制度等方面对阿诺德文化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大众”与“文化”两个核心概念的意义与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分别从文化观、文学观和国家观等方面研究阿诺德的文化思想;第三部分聚焦于“大众”、“文化”概念的相互联系,通过梳理阿诺德文化思想对后世各文化学派的影响,考察“大众文化”概念的形成、流变及影响。文章最后联系当下社会发展现
学位
词块是整体储存和使用的程式化序列,是语言的记忆单位存在大脑中的预制短语,融合了语法、语义及语境的优势,在语言输出和二语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国内外学者对词块进行了大量研究,成就瞩目。研究发现,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词块的使用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然而,目前对词块的研究大多以理论为主,实证研究的对象也多局限于大学生,或二语与母语学习者词块使用的
学位
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中,形式一直是一个关键词,但却似乎从未名副其实地成为“关键”,形式的讨论始终脱离不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元传统范畴,形式一直为内容或意义或情感服务着,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如何还其以真正的意味,需跳脱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以形式为主体,探讨形式本身在文学中和在文学关系中的特殊作用,既有别于又超于内容的作用。本文拟从三个层面上来探讨文学形式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将核心放在文学形式与现
学位
托马斯·哈代和沈从文,虽然生活时代和写作题材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的文学主题——文化空间的重构意识。在《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中,哈代和沈借助一个亦幻亦真的叙事空间来展开对文化空间的重构,威塞克斯和湘西分别代表着两位作家心中错综复杂的家园想象,承载着他们的文化理想。在现代性的浪潮中,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如何通过一种文本创造阐释、协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为文化续命,是两位作家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