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主义”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到启蒙时代直至现在,人们对其不断阐发,如今已囊括“文化根源”、“他者”、“移情”以及“悦纳异己”等多层次的概念。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日渐紧密”却又“分歧长存”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内在矛盾,也使得“世界主义”这一概念再次活跃起来。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1943-),凭借其个人的流散经历以及多元文化生活状况,在小说创作中超越了后殖民文学中如“文明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二元对立的书写,建构了以“差异并非问题而是机遇”以及“移情的道德教化”为内涵的世界主义话语。
本论文以世界主义中“文化根源”、“他者”、“移情”以及“好客”等概念为思想背景,借助后殖民理论、后现代美学与史观、以及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以四部翁达杰小说(《身着狮皮》、《英国病人》、《安尼尔的鬼魂》、《猫桌》)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翁达杰作品中的世界主义思想进行考察。
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论文的主干部分由四章构成。导言部分简要地回顾了翁达杰的成长脉络和创作概括,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翁达杰小说写作思想的渊源。此外,导言部分还对世界主义概念及其意义嬗变予以耙梳与提炼,以此确定了本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围绕翁达杰的早期代表作《身着狮皮》展开。本章从《身着狮皮》中世界主义本体建构入手,探讨了小说中的文化接触主题。在《身着狮皮》中,翁达杰通过对上世纪初多伦多工业化历史的重塑,不仅指明跨国、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语境下业已成为常态,批评了多元文化政策下的种族歧视与社会失衡,还暗示对另一种处理差异的思想框架的急切需求。小说着重表现一个无法叙事却渴望对话的个体,如何在流动经历中实现对差异的认知。此外,小说与史诗《吉尔伽美什》形成的互文结构,为翁达杰希望通过小说创作实现东西文化接触时做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愿景提供了实践场域,进而形成了差异并非问题而是机遇的世界主义的思想雏形。
第二章聚焦《英国病人》中因创伤而聚到一起的四位身份迥异的个体,分析了小说中的民族主义与无根世界主义主题。小说中,于废墟之上所建立的共同体,有别于基于对过去共同的想象而建立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前者更着眼于当下的共同需要以及对未来的共同愿景。在此,共同体成员在差异边界上展开对话,得以消解因差异而生的壁垒。翁达杰将阅读小说作为认知差异建构的方式,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实践世界主义这一创新之举。《英国病人》中,翁达杰通过回忆这一流动叙事策略,对民族与战争之间的关联进行解构,并提出了“国际混血儿”这一带有欺骗性的无根世界主义概念。翁达杰并不认可无根世界主义具有消除战争的力量,并在小说后半部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质疑了这一概念中抛弃文化根源的主张。进而为下一部小说的有根世界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运用后现代历史观,阅读和评析了翁达杰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安妮尔的鬼魂》。翁达杰在这部小说中对差异的认知更为深入,从文化及民族差异的视域拓宽至性别差异。安尼尔不惜以乱伦为代价,颠覆父权压制,成为翁达杰进入女性世界主义探讨的有力支撑。翁达杰的小说并非为学者诟病的那样是“非政治”的创作,他采用的实为“迂回式”的政治介入。翁达杰通过塑造逆向流散人物安妮尔,充分呈现身份的社会建构本质,希望以此促进针对差异而展开的积极对话。安尼尔最终收获了塞拉斯的认可,反映出翁达杰对世界主义公民的建构,是一种以保留文化根源为前提,从单一身份出发,最终构建出混合身份的积极设想。
第四章从世界主义成长小说这一视角,细读翁达杰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猫桌》。本章认为,在儿童的意识中,文化植入尚在雏形期,翁达杰以儿童作为书写对象,就可以将世界主义本体的建构过程置放在显微镜下予以观察。因此,《猫桌》这部小说放大了翁达杰在上述三部小说中呈现的世界主义思想在个体意识中的整个演化过程。笔者通过盖内普人类学概念“过渡仪式”以及旅行文学的双重视角,探析少年迈克尔在为期三周的航海之旅中收获的差异启蒙与历经的主体建构。成长小说本与民族主义培养关联紧密,翁达杰却在该文学体裁中实现了世界主义对差异的拥抱与移情的道德教化,这无疑是对其世界主义思想的戏剧性放大。
结论部分指出,翁达杰通过小说创作反思世界主义的思想和哲学,超越了后殖民主义中二元对立的僵局,促进了世界主义话语的建构。这是一个从世界主义本体,到无根世界主义,再到有根世界主义的认识过程。
本文将翁达杰的小说艺术置放在世界主义研究全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获得国际共识的大背景下,为世界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内的传播与运用提供了一种中国视角。而从“单一”到“杂糅”的过程,正是世界主义的内核所在。翁达杰小说中对于移情的道德教化,对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积极参与命运共同体建构亦指明了其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
本论文以世界主义中“文化根源”、“他者”、“移情”以及“好客”等概念为思想背景,借助后殖民理论、后现代美学与史观、以及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以四部翁达杰小说(《身着狮皮》、《英国病人》、《安尼尔的鬼魂》、《猫桌》)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翁达杰作品中的世界主义思想进行考察。
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论文的主干部分由四章构成。导言部分简要地回顾了翁达杰的成长脉络和创作概括,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旨在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翁达杰小说写作思想的渊源。此外,导言部分还对世界主义概念及其意义嬗变予以耙梳与提炼,以此确定了本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一章围绕翁达杰的早期代表作《身着狮皮》展开。本章从《身着狮皮》中世界主义本体建构入手,探讨了小说中的文化接触主题。在《身着狮皮》中,翁达杰通过对上世纪初多伦多工业化历史的重塑,不仅指明跨国、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语境下业已成为常态,批评了多元文化政策下的种族歧视与社会失衡,还暗示对另一种处理差异的思想框架的急切需求。小说着重表现一个无法叙事却渴望对话的个体,如何在流动经历中实现对差异的认知。此外,小说与史诗《吉尔伽美什》形成的互文结构,为翁达杰希望通过小说创作实现东西文化接触时做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愿景提供了实践场域,进而形成了差异并非问题而是机遇的世界主义的思想雏形。
第二章聚焦《英国病人》中因创伤而聚到一起的四位身份迥异的个体,分析了小说中的民族主义与无根世界主义主题。小说中,于废墟之上所建立的共同体,有别于基于对过去共同的想象而建立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前者更着眼于当下的共同需要以及对未来的共同愿景。在此,共同体成员在差异边界上展开对话,得以消解因差异而生的壁垒。翁达杰将阅读小说作为认知差异建构的方式,从而实现在阅读中实践世界主义这一创新之举。《英国病人》中,翁达杰通过回忆这一流动叙事策略,对民族与战争之间的关联进行解构,并提出了“国际混血儿”这一带有欺骗性的无根世界主义概念。翁达杰并不认可无根世界主义具有消除战争的力量,并在小说后半部对其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质疑了这一概念中抛弃文化根源的主张。进而为下一部小说的有根世界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运用后现代历史观,阅读和评析了翁达杰小说中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安妮尔的鬼魂》。翁达杰在这部小说中对差异的认知更为深入,从文化及民族差异的视域拓宽至性别差异。安尼尔不惜以乱伦为代价,颠覆父权压制,成为翁达杰进入女性世界主义探讨的有力支撑。翁达杰的小说并非为学者诟病的那样是“非政治”的创作,他采用的实为“迂回式”的政治介入。翁达杰通过塑造逆向流散人物安妮尔,充分呈现身份的社会建构本质,希望以此促进针对差异而展开的积极对话。安尼尔最终收获了塞拉斯的认可,反映出翁达杰对世界主义公民的建构,是一种以保留文化根源为前提,从单一身份出发,最终构建出混合身份的积极设想。
第四章从世界主义成长小说这一视角,细读翁达杰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猫桌》。本章认为,在儿童的意识中,文化植入尚在雏形期,翁达杰以儿童作为书写对象,就可以将世界主义本体的建构过程置放在显微镜下予以观察。因此,《猫桌》这部小说放大了翁达杰在上述三部小说中呈现的世界主义思想在个体意识中的整个演化过程。笔者通过盖内普人类学概念“过渡仪式”以及旅行文学的双重视角,探析少年迈克尔在为期三周的航海之旅中收获的差异启蒙与历经的主体建构。成长小说本与民族主义培养关联紧密,翁达杰却在该文学体裁中实现了世界主义对差异的拥抱与移情的道德教化,这无疑是对其世界主义思想的戏剧性放大。
结论部分指出,翁达杰通过小说创作反思世界主义的思想和哲学,超越了后殖民主义中二元对立的僵局,促进了世界主义话语的建构。这是一个从世界主义本体,到无根世界主义,再到有根世界主义的认识过程。
本文将翁达杰的小说艺术置放在世界主义研究全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获得国际共识的大背景下,为世界主义理论在中国语境内的传播与运用提供了一种中国视角。而从“单一”到“杂糅”的过程,正是世界主义的内核所在。翁达杰小说中对于移情的道德教化,对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积极参与命运共同体建构亦指明了其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