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Cu、Cd和多环芳烃芘复合污染对玉米幼苗的胁迫作用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Ma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场地普遍存在,污染场地的植物毒理研究对场地污染植物修复和场地利用规划十分有意义。为探索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植物的生长胁迫作用机理,本文以重金属铜、镉和多环芳烃芘为土壤污染物,通过开展盆栽试验,一是研究土壤复合污染物对玉米根系的损伤、生长的抑制,生理指标如叶绿素、丙二醛、抗氧化酶的变化,从而了解污染物对玉米的复合毒性作用;二是研究单一、复合土壤污染下,重金属铜、镉在玉米各组织中的积累变化,分析芘对重金属在玉米中积累的影响;三是通过对复合污染下的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测序,分析重金属和芘对根系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影响,同时试图找出重金属铜、镉和芘的耐性菌;四是通过对复合污染土壤下玉米根系转录组测序,分析铜、镉和芘对根系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差异基因与玉米中毒和重金属积累的分子机理。具体得出的结论如下:
  (1)对芘、铜和镉处理下的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分析发现,芘、铜、镉均能导致玉米机体的受损,复合芘、铜或芘、镉处理相比于单一重金属胁迫并不一定导致玉米幼苗受到的毒害加深,Abott公式,验证了芘、铜和芘、镉复合处理对玉米幼苗的毒性均存在拮抗作用,尤其在低浓度时更为明显。
  (2)芘、铜复合处理下,玉米组织中铜的浓度大小规律为根>茎(叶),对于芘、镉复合,则有根>叶>茎。相比于单一铜处理,复合芘、铜处理在高浓度下根中的浓度显著降低,同时,所有处理叶中铜的富集量显著高于单一铜处理;单一镉及复合芘、镉处理下,高浓度下的芘、镉复合处理根中镉的积累相比单一镉处理显著降低,而在低浓度复合处理下,叶中镉浓度对比单一镉处理显著升高,高浓度下则有所降低。
  (3)对根系样本细菌的α-多样性分析中,发现复合处理下,相比于单一重金属处理样本,芘能增加样本的OUT数,但细菌多样性均低于单一芘、铜、镉处理。对细菌目水平的分析中,发现黄色单胞菌目是种植玉米下,芘、铜复合处理土壤中的优势目,其与伯克氏菌目是根系土壤中的耐铜菌目;黄色单胞菌目、鞘脂单胞菌目是镉处理下根系土壤的优势物种;棒状杆菌目则是芘污染土壤中优势目。对细菌属水平的分析中,溶杆菌属具有明显的耐铜、镉污染特征,同时证实分枝杆菌属是芘降解菌。
  (4)对玉米幼苗根系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芘能够导致玉米根系脱落酸、过氧化酶等相关基因表达的上调;铜则增加了玉米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种子休眠、信号传导、叶绿体转移酶活性等相关生物过程基因的表达;镉处理导致了重金属结合蛋白、过氧化物酶活性、液泡跨膜相关基因的上调;复合处理对比单一重金属处理样本,发现与衰老特异性蛋白质水解有关的基因均显著上调。对重金属解毒和耐性相关基因的分析中,发现铜处理土壤中,芘的存在可能增加了玉米根系铜的跨膜运输和铜与机体内蛋白的结合;镉刺激了玉米根系细胞金属相关基因的表达,但相比于单一镉处理,复合处理没有导致大部分重金属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
其他文献
铁氧化物和有机碳均为形成土壤结构体的重要胶结物质,二者以吸附、共沉淀和螯合的方式形成稳定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有机碳起到保护作用。农田土壤受利用方式和施肥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土壤的性质、组成和有机碳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组成,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氧化铁的化学形态及其结合有机质的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祁阳红壤、吉林黑土、海南砖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分离出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颗粒有机
学位
三峡库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反季性的干湿交替,使得库区消落带-水界面物质交换活跃、交换过程复杂。磷是三峡库区蓄水后支流藻类、水华频发的关键性因子。但现有研究对于三峡水库175m稳定运行后,支流消落带磷素分布特征缺乏系统性认知。基于此,本文对三峡库区大宁河不同水位高程、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水力条件下的土壤和沉积物磷素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获得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土壤类型磷素分布结
学位
农药的使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2016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70万吨,而作物的农药利用率普遍不到40%。未利用的60%农药进入环境中,污染土壤和水体,不利于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海南省作为我国冬季瓜菜主要产区,全年适合种植作物。2016年海南瓜菜总产量683.61万吨,全年农药使用量3.4万吨。近年有报道海南豆角中农药残留超标,海南农业区土壤和水体中农药残留情况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
学位
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蓝藻爆发威胁着水环境安全,微囊藻毒素(MCs)是水华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由细胞死亡或解体后释放到水体中。MCs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化合物,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素和促肿瘤生长因子,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普遍存在、毒性强,结构稳定,难以被自然降解。因此,开发一种对微囊藻毒素有效的去除方法以保证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MCs结构通式为环(D-Ala-X-D-Masp/Asp-Y-A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工农业污水的排放而造成的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持续加深。三峡库区消落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阻止降雨及地表径流中硝酸盐污染进入水库水体的重要屏障。近年来渗透反应墙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利用农业固废,可对水体中硝酸盐污染实现有效去除。本文以促进三峡消落带土壤脱氮能力为目的,基于脱氮效率和缓释碳能力优选适宜的农业固废碳源,探究不同运行条件下小试渗透反应墙
铬污染的防治与修复问题一直受到广大关注,常见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经济性差,易造成二次污染,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将毒性较强的Cr(Ⅵ)转化为毒性较小的Cr(Ⅲ),是一种环保高效的修复方式。生物质炭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生物质炭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必将影响微生物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过程。本文选用了土壤中常见的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学位
微生物在堆肥效率方面的作用对于将病死猪无害化产物转化为稳定良好的生物有机肥产品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堆肥过程中营养物质或其他理化因素变化,大多数功能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这影响了堆肥的质量。本文研究了不同的病死猪无害化产物堆肥过程中功能性菌剂的数量变化及其对堆肥中氮素保留率、堆肥腐熟度等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添加的特定功能性微生物在堆肥中的存活情况和堆肥效果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PC06
学位
乳酸作为重要的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以乳酸为原料合成的聚乳酸塑料因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造成“白色污染”的石油基塑料的替代品。农作物秸秆资源存量丰富,是工业生产乳酸的理想原料之一,微生物发酵农作物秸秆产乳酸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利用农业秸秆生产乳酸的过程中,高效的预处理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探究了氨联合过氧化氢体系、氨联合硫酸亚铁芬顿体系以及氨联合铁酸铋异相芬顿体系对农作物
农田土壤的N2O排放问题一直是土壤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土壤N2O主要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铁元素由于其性质活泼,在水分转变过程中形态多变,容易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影响N2O排放。本研究以湖北省咸宁(XN)稻麦轮作和潜江(QJ)冬闲的水稻土壤为对象,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在水分转变过程中,不同形态的外源铁(铁矿物和可溶性铁离子)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其关键影
学位
氯化聚氯乙烯(CPVC)是聚氯乙烯(PVC)经过进一步的氯化得到的一种高分子材料,作为膜材料,在纯水通量方面较PVC提高了上千倍,在对BSA的截留率及机械性能方面较PVC膜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在膜分离的过程中。大分子物质通过物理化学的作用或者截留附在膜表面,从而导致了膜污染,严重的影响了膜的使用寿命,造成运行费用增高,甚至影响了出水水质,限制了膜分离技术的推广应用。膜污染问题的核心是膜材料本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