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截留地表径流氮污染的模拟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工农业污水的排放而造成的地表水硝酸盐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持续加深。三峡库区消落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阻止降雨及地表径流中硝酸盐污染进入水库水体的重要屏障。近年来渗透反应墙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利用农业固废,可对水体中硝酸盐污染实现有效去除。本文以促进三峡消落带土壤脱氮能力为目的,基于脱氮效率和缓释碳能力优选适宜的农业固废碳源,探究不同运行条件下小试渗透反应墙的脱氮性能,并对混合基质中的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1)添加5种农业固废碳源后的三峡消落带土壤的脱氮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两种添加比例条件下,NO3--N浓度均在反应5d后出现显著降低。其中,碳源:土壤为1∶10实验组中NO3--N去除率相对更高,实验后期去除率均达到85%以上,因此碳源:土壤为1∶10是较适合的比例。对于3种农业固废材料,相较于稻草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等秸秆类材料,刨花和花生壳除了具有更高的NO3--N去除率外,NH4+-N积累和出水TOC含量更低,因此,综合考虑脱氮性能和环境安全性,花生壳和刨花更适合作为强化三峡库区土壤脱氮能力的碳源。
  (2)研究不同氮负荷下小试渗透反应墙的脱氮能力。3种碳源材料中,添加花生壳作为有机碳源对强化三峡土壤去除硝酸盐溶液中的NO3--N作用最大。不同运行温度下,22℃下各碳源材料强化三峡土壤脱氮的效果最好,不同碳源实验组对NO3--N去除率均达90%左右;6℃下的渗透反应墙脱氮效果最差,脱氮效果最佳的花生壳实验组对NO3--N去除率仅为61.52%。相同反应温度下,实验设置的3种进水NO3--N浓度对渗透反应墙脱氮效率的影响较小。
  (3)探究小试渗透反应墙在不同水力负荷下的脱氮特性。相同温度条件下,碳源材料对三峡土壤的强化作用随水力负荷的增加而减弱。进水负荷为12m3·m-2·d-1时16m3·m-2·d-1时的NO3--N去除率分别为进水负荷为8m3·m-2·d-1时的80%和60%左右。其中,添加花生壳的渗透反应墙的NO3--N去除率、反硝化强度和反硝化菌数量等均优于添加刨花和玉米秸秆。
  (4)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添加花生壳的渗透反应墙基质中反硝化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2个样本中关于反硝化细菌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均匀度均较高,这说明混合基质中存在大量且复杂的反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2个样本中反硝化细菌种群结构相似,优势菌属为Bacillussp.,且均存在较大比例的未匹配信息菌属,表明混合基质中蕴藏着较多的未知反硝化菌群。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深入、区域经济合作加深,在城市群中集聚和扩散效应影响下,城际间客运需求持续增长,城际轨道作为一种兼具大运量、高速度、舒适便捷、清洁环保的新型客运方式应运而生。在城际轨道交通网的规划阶段,作为多目标、多准则、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综合评价是决定工程建设方案的关键步骤,因此研究出高效、可靠的评价模型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本文从城市群与城际轨道的相关理论入手,重点研究了二者之间相互
学位
近年来,我国针对大气复合污染出台了一系列防控对策,且取得一定成效。明确历史空气质量变化的具体原因以及识别关键性大气污染减排措施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大多利用源强观测、敏感性分析方法、模式模拟或者情景清单等单一方法评估减排措施的空气质量效益。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国家或区域尺度,很少针对城市减排措施进行评估,并且现有评估方法应用在城市尺度中容易忽略区域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导致城市减排措施难以得到有效
学位
Magnetic particles(MPs)have been rapidly applied to bioremedi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With the promising performance,magnetic particles are getting attention to enhancing biodegradation activ
学位
居住空间是整体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基础,深刻影响着人居环境质量。因此,分析居住空间演变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引导空间合理有序扩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沈阳市为研究对象,是由于沈阳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自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和职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其居住空间的动态演变极具研究价值。在经典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正在逐渐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居住空间理论雏形,需进一步实证与总结。本文选
针铁矿是土壤中广泛存在和较为稳定的铁氧化物之一,因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较强的表面活性等特性,能显著影响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毒性及生物有效性。然而在自然环境中,受氧化还原条件、杂质、多变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几乎不存在完美结晶的针铁矿,而铁氧化物结构中的缺陷则普遍存在于矿相结构中。因此深入研究土壤针铁矿中缺陷导致其结构的异质性变化,对于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沉淀
学位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Pb-Cd复合污染尤为严重,威胁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化学钝化技术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十分有效且切实可行,筛选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钝化剂是化学钝化技术的关键。本研究筛选出棕榈生物炭、硅酸钙和磷酸二氢钾三种材料进行钝化实验,通过钝化过程土壤溶液Pb、Cd浓度变化以及土壤中Pb、Cd形态转化考察钝化效果稳定性,根据小白菜生长和富集Pb、Cd
铁氧化物和有机碳均为形成土壤结构体的重要胶结物质,二者以吸附、共沉淀和螯合的方式形成稳定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有机碳起到保护作用。农田土壤受利用方式和施肥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大,土壤的性质、组成和有机碳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组成,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氧化铁的化学形态及其结合有机质的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祁阳红壤、吉林黑土、海南砖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分离出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颗粒有机
学位
三峡库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反季性的干湿交替,使得库区消落带-水界面物质交换活跃、交换过程复杂。磷是三峡库区蓄水后支流藻类、水华频发的关键性因子。但现有研究对于三峡水库175m稳定运行后,支流消落带磷素分布特征缺乏系统性认知。基于此,本文对三峡库区大宁河不同水位高程、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水力条件下的土壤和沉积物磷素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获得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土壤类型磷素分布结
学位
农药的使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2016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70万吨,而作物的农药利用率普遍不到40%。未利用的60%农药进入环境中,污染土壤和水体,不利于动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海南省作为我国冬季瓜菜主要产区,全年适合种植作物。2016年海南瓜菜总产量683.61万吨,全年农药使用量3.4万吨。近年有报道海南豆角中农药残留超标,海南农业区土壤和水体中农药残留情况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
学位
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蓝藻爆发威胁着水环境安全,微囊藻毒素(MCs)是水华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由细胞死亡或解体后释放到水体中。MCs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单环七肽化合物,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素和促肿瘤生长因子,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普遍存在、毒性强,结构稳定,难以被自然降解。因此,开发一种对微囊藻毒素有效的去除方法以保证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MCs结构通式为环(D-Ala-X-D-Masp/Asp-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