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染料的大量使用,每年都会产生大量含染料的废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废水中去除颜色一直是一种巨大挑战。物理化学脱色方法如:吸附、膜过滤、光催化降解、离子交换、沉淀、絮凝及臭氧处理等,脱色效果较好。但是,这些方法由于成本太高而限制了其商业应用。生物学脱色方法由于其成本低及生态友好,有可能替代这些物理化学脱色方法。真菌用于废水脱色相比细菌和藻类有许多优势,但是,现有真菌用于脱色时也有几大的缺点: 1.脱色所需的营养成分比较贵; 2.生长脱色在非常窄的酸性pH范围内而难以用于实际的碱性废水; 3.在非灭菌条件下容易被污染而失去脱色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能够克服上述几点不利条件的新的优异脱色真菌,同时研究该真菌的脱色机理。 首先以经覆盖方法耕作二十余年的竹林土壤样品为材料,从中共分离到96株真菌,进而筛选评估各菌株对染料的脱色能力。一株真菌——冷杉附毛孔菌(Trichaptum abietinum)显示了良好的脱色能力。在固体平皿上,该菌能够使所测试的全部10种染料(苯胺蓝、刚果红、橙黄G、甲基红、甲基橙、结晶紫、酸性品红、番红花红T、碱性品红和甲基紫)脱色。在液体培养基中即使染料的初始浓度高达2000 mg L-1,该菌也能够在7天内有效的去除几种染料的颜色。采用单因素轮换试验方法优化研究该菌的脱色条件,以刚果红和酸性品红为代表染料研究并寻找价廉的培养条件。研究的参数包括:pH、温度、碳源、氮源、碳/氮源组合、价廉的碳/氮源组合及各成分的最少的使用量。结果显示该菌株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能有效地去除两种染料的颜色。该菌对染料的脱色能力不受黎芦醇和许多金属离子存在与否的影响。便宜且环境友好的培养基(仅含有0.5 gL-1淀粉和0.05 g L-1硫酸铵)能够使两种染料不论是在灭菌还是在非灭菌的条件下高效脱色,24小时内两种染料的脱色率都超过90%。蚕豆根尖微核测验表明经该菌脱色后的刚果红和酸性品红溶液的毒性都大大降低。该菌使染料脱色主要归因于生物降解作用,然而,在一般脱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3种酶——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在该菌脱色过程中都没有任何活性。 根据三大类降解酶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用于检测在该菌中是否存在三大类酶的基因。根据MnP基因设计的一对引物扩增到一条cDNA片段,经序列分析:该片段并不编码MnP,而是编码多能过氧化物酶(VP)。3种真菌已发现产多能过氧化物酶,该酶具有木质素、苯并及杀虫剂等分解能力。在脱色过程中对该酶酶活进行分析表明:VP酶活在脱色阶段与各染料的脱色率呈显著相关(p<0.05),但同时依然没有检测到LiP、MnP和Lac的活性。该菌主要起染料脱色作用的酶应当是多能过氧化物酶。 从该菌的cDNA中分离得到两种序列,分别命名为TaVP1及TaVP2。TaVP2cDNA含有一个55 bp的内含子(第四个),其余的序列与TaVP1 cDNA相同。生物信息学和PCR分析显示:所扩增的TaVP2 mRNA应当是TaVP1 mRNA的一种不完全剪切体,自身应没有功能。TaVP1结构基因含有10个内含子,内含子的长度介于49到59 bp之间,RNA剪接符合GT-AG规则。根据TaVP1 cDNA预测的蛋白由3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含一个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成熟的TaVP1蛋白应由345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量为36 kDa。TaVP1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常见的转录元件,包括1个TATA盒和5个CAAT元件(其中有的元件为倒转序列)。推定的应答元件包括1个AP1,3个AP2和1个GR。在TaVP1基因启动子区域没有发现金属应答元件和热激应答元件。启动子区域的应答元件预测结果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金属离子的存在与否对该菌的脱色能力没有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R对TaVP1基因转录水平进行研究显示:TaVP1转录水平与VP活性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