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方闻的中国书法风格理论直接继承自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和美国艺术史家夏皮罗等人的风格理论。他在分析中国书法艺术时,参照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对风格的论说,尤其是对书法本体、书法表现和书法创作的风格分析,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质和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形成了能够解说中国书法艺术并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风格分析理论。方闻书法的风格理论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分析、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的阐释、艺术家的精神分析、以基准作品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闻的中国书法风格理论直接继承自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和美国艺术史家夏皮罗等人的风格理论。他在分析中国书法艺术时,参照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对风格的论说,尤其是对书法本体、书法表现和书法创作的风格分析,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质和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形成了能够解说中国书法艺术并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风格分析理论。方闻书法的风格理论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分析、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的阐释、艺术家的精神分析、以基准作品和艺术考古为核心的艺术史的构建等几个方面。从书画关系、书法的形式与内容、书法的继承和创新、书法艺术史的建构、书法的真伪和断代等方面论说中国书法艺术具备的风格理论。他重视艺术家主观精神和各个时代的价值观对书法表现的影响,此外,他关注书法艺术的风格是时代风格、地域风格和艺术家个体风格结合的产物。他的中国书法的风格理论相较于中国传统书论有着诸多的创新,尤其是他借鉴西方艺术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艺术,开启了中国艺术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新思路,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美国艺术学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方闻的风格分析理论也不是毫无瑕疵,他对书法文字表意性关注的不足和艺术史建构基础的不可靠,这两方面动摇了书法风格分析的合理性,成为他阐释中国书法艺术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攀升。美国的鲁迅研究作为美国中国学的重要课题,是解读中国变化的重要中介,也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平台。基于此,文章对1990年以来美国鲁迅展开研究,从文献数据出发,希望获得对鲁迅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国学术研究的进一步认识。 第一章首先梳理了美国鲁迅研究的文献,考察了美国鲁迅研究的发展状况。同时构建“对话与反思”的海外汉学研究理论框架,用
海外中国绘画研究是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又是构建海外汉学不可或缺的砖石。自20世纪初以来,海外学者已经开始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从学术成果分野来看有诸多学者群体分支,如以西方风格史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罗樾、高居翰,及有二十余年海外研究背景的台湾学者石守谦等人;仍保留并兼具汉学研究传统的海外华裔学者方闻、何惠鉴等人。不论是海外本土汉学研究者,还是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提出的“沉郁”词论,对当时词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今文论的发展亦颇有启发之处。为探究“沉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全文将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在分析既有陈廷焯“沉郁”词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拓展该论题的新方向,并认为能否变以及如何变是影响“沉郁”当今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一章,考究“沉郁”词义生成及衍变情况,指出其由用于“人”向用于“文”的转变路径。至陈廷焯,“沉郁
出生于匈牙利的英籍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是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承上启下的人物,也是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的代表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并且对于其理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几乎没有讨论。本文在简单介绍其艺术社会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他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与艺术的关系以及辩证法在其艺术社会学理论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阐发。 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有三部分:首先是对于艺术社会学研究范围的
青年学生形象的建构是一个社会青年学生观甚至价值观的重要展现。《人民画报》作为官方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这当中涉及了大量对青年学生的报道。文章通过窥探《人民画报》在50年代初期所塑造出的具有典型性和榜样作用的青年学生形象,来研究官方新闻媒体对青年学生形象的建构方式,同时以此探析50年代初期我国的新闻摄影理念及新闻照片真实性的问题。 文章以1950至1955年,共计66期《人民画报》中关于青年学生
中国当代的非虚构写作“现象级”躁动始自2010年。先是由文学界《人民文学》杂志发起,随后成为多学科响应以及社会与技术“双轮驱动”互动共构的特有景观,这使得“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概念无论是边界和路径都有了明显改变,十年之间,非虚构写作被裹挟着成为互联网时代原生内容产品,已经具备了特有的“写作姿态”和“文体形态”,成为典型的“实践文本”,形成了跨界“文学共同体”。 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具备多元
本文以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为研究对象,结合埃里希·弗洛姆占有与存在的理论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福尔赛世家》中的人物的生存方式的倾向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现实对个体在重占有的社会潮流下转向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的可能性做出探索。 在第一章,本文首先结合弗洛姆的占有与存在理论对《福尔赛世家》中的人物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各类型人物的生存状态
《字通》是黄侃笺识,黄焯编次的《说文笺识四种》中的一种,材料来源是《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字通》的条目只给结论,无论证过程。本文对《字通》前309条进行了文献学疏证,试图寻求出《字通》条目结论背後的文献来源和理论依据。再根据疏证的结果讨论了《字通》条目的得失。所得有:一,在文字层面上,揭示了大量字形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二,在语言层面上,揭示了大量为因新词而造的字,以及新词与源词的关系。三,揭示了一
《论语正义》作为公认的清代《论语》研究的集大成者,在《论语》学史上地位重要。 刘宝楠写作《论语正义》一书,主要是为了弥补当时义理之疏的缺失。因此《论语正义》不仅考据精审,于义理方面也颇为用力。刘宝楠认为,圣贤论政治学术,都是本“中庸”之义而来,其核心就在于“成己成物”。君子要先通过学使自身完善,即“成己”,然后出仕、任教,由修养自身进而惠及天下百姓,达到“成物”的境界。 因此在论“学”方面,刘
关锳(1822-1857),字秋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闺阁诗人。诸生蒋坦之妻,诗词皆工,且学艺于诸名家,亦精通书画。有诗集《三十六芙蓉馆诗存》、词集《梦影楼词》。关锳与沈湘涛、沈湘佩等友人多有唱和酬赠、以文会友的活动,其间逐渐确立了才名。 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陈述了选题原因及意义,并概述了目前关锳研究的基本状况。第一章考证关锳的基本生卒年月,勾勒了她的学习经历和创作交游活动。第二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