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元代山水画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中国绘画研究是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又是构建海外汉学不可或缺的砖石。自20世纪初以来,海外学者已经开始进行这一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从学术成果分野来看有诸多学者群体分支,如以西方风格史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罗樾、高居翰,及有二十余年海外研究背景的台湾学者石守谦等人;仍保留并兼具汉学研究传统的海外华裔学者方闻、何惠鉴等人。不论是海外本土汉学研究者,还是兼具海外学术背景的华人学者,都为海外中国绘画研究做出了广泛的贡献。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从中国绘画传统来说,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最辉煌灿烂的主流。宋朝是中国绘画的高峰时期,而山水画的高峰也在宋朝完满呈现。然而随着时代更迭,宋朝覆灭,元代插旗。艺术随着时代的流变而动荡,面对坠下高峰神坛的山水画,元代的承接与反馈则成了我们研究中国山水画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任何事物在转折时期都会出现诸多新的问题和现象,元代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因此,元代更成为了了解中国山水画全貌的关键时期。然而,有关海外元代山水画的研究考察,在国内学界中还没有较为丰富的反馈。
  因此,本篇论文将重点探讨关于元代山水画的海外研究情况,从时间纵向上通过海外中国绘画的研究历程,梳理关于元代山水画的研究部分,探索其研究发展情况及经验结论;从地域横向上,对比国内已进行过该课题研究的前人学者之成果及相关结论,与海外研究形成对照,试图探索关于元代山水画海外研究的成果之特殊性,从而全面丰满关于元代山水画这一主题的观念认知。全文拟从四大部分进行写作,分别围绕元代山水画艺术本体及其海外传播、元代山水画艺术技巧的东西方评价差异、元代山水画艺术哲学的西方接受,及西方观点所提出的元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文艺复兴时期这四个角度,来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从传播到接受再到反思这一完成的思路闭环,来构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海外元代山水画研究的整个历程。
其他文献
本文以《慎宜轩日记》与部分学者的诗文集为主要参考资料,从生平概述、阅读生活、交游往来、思想变化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姚永概的生活变迁与思想转型,进而探讨姚永概的桐城家学意识、流派意识。  第一章概述姚永概的生平。姚永概出身名门世家,沿袭家风,传承家学。在新旧思想交替之际,他从封闭的旧文化思想体系中走出来,拥抱新学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思想体系。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把新学新知的种子撒播通街大衢,培养了
学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新媒体的发展与手机移动端的普及,偶像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而追随偶像的欣赏者们组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生态圈,在这种文化生态圈内部有其独有的运转机制和交际用语,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种独具特点的交际用语——饭圈语言。  近年来,饭圈语言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其张扬的表现力和趣味性的优势成为当代年轻人乐于使用的语码,但是目前学界对于饭圈语言的研究还不够重视,特别是饭圈语言中的突出特征
学位
以器物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法。伴随着物质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器物研究亦随之成为一个学术热点。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常识是,透过一定的物质层面,可以剖析一定的思想观念,其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在于,文学批评中出现的器物言说现象,也蕴含着批评的思想和理念。基于此,以器物为视角研究《文心雕龙》,成为一个可尝试的课题。《文心雕龙》中存在大量以器物言说文学主体、文学创作、文学审美等
学位
“涩”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在未进入文学批评之前,“涩”主要有三种用法,分别是医学上的“涩脉”、饮食中的“涩味”和书法中的“涩笔”,这三个含义奠定了后世对“涩”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到了隋唐时期,“涩”被运用到了文学批评领域,作为描绘诗歌音乐性不佳的术语。初盛唐的诗人们纷纷对“涩”进行抵制,认为它妨碍了对“圆”的美学追求。但正是这种抵制,给唐诗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从盛唐后期开
学位
长久以来,人类文学写作实践一直内含于广义的“人学”理念范畴,其创作过程的实现,一方面离不开作为生命体的“人”,依赖于人类的生理结构和生理基础,即以人类大脑为中枢的思维系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作为意义体的“人”,即文学的书写意义是在体现人、表达人,是在描述“人”的一种处境,从而试图构建对“完整的人”的理解图景。人工智能进军文学创作领域,依赖于“大数据+深度学习”的算法系
学位
川剧作为西南的地方大戏,自古以来就与西南社会血脉相依、密不可分,研究西南地区的川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权力渗透入地方剧团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新中国成立后轰轰烈烈展开的戏剧“三改”运动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戏曲市场改革,国家权力一直醒目地贯穿在对地方剧团的指挥与领导中,并且在加强时呈现出“国营化”趋势,在减弱时呈现出“市场化”趋势,整体呈现出周期性波动与摇摆的态势。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国家权力对地方
学位
《冷斋夜话》是北宋知名禅僧惠洪的著作。因为记载不够严谨,有假托伪造之迹,存在一些讹误,再加上惠洪行为放浪,所以在南宋时期《冷斋夜话》便遭到了文人学士的百般抨击。直至今日,学者们对《冷斋夜话》的评价依旧不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惠洪在《冷斋夜话》中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诗学思想,“妙观逸想”“言用不言名”“诗句含蓄”即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这三个诗学思想在展现惠洪对诗歌艺术独特理解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禅宗对
学位
康有为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领袖和儒学大家,终结了中国的古典传统,开启了现代性的无限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过去,学者们更看重康有为在思想史、政治史上的地位,对其文学上的贡献关注较少,但从上世纪末开始,学者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康有为散文和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以及他对近代美学的启发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康有为在变革传统儒学和推动我国古典诗学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论文分四个部分展
学位
知识分子的身份建构问题,一直是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何其芳的身份定位与文学创作,随着个人经历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学界将何其芳“奔赴延安”作为一个转折点,此时何其芳从一个唯美派诗人,成为了投身于革命斗争与政权建设的文艺工作者。然而,何其芳的内在人格与外在身份并不是割裂的,他的转变具有前后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他虽然具备了多重身份与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但他的心路历程与价值观念却处于不断融合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攀升。美国的鲁迅研究作为美国中国学的重要课题,是解读中国变化的重要中介,也是文化对话的天然平台。基于此,文章对1990年以来美国鲁迅展开研究,从文献数据出发,希望获得对鲁迅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国学术研究的进一步认识。  第一章首先梳理了美国鲁迅研究的文献,考察了美国鲁迅研究的发展状况。同时构建“对话与反思”的海外汉学研究理论框架,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