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伍慧明《骨》中华裔美国女性身份建构模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慧明是继汤亭亭、谭恩美之后备受关注的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1993年,她发表了处女作《骨》,这部作品得到了学术界以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同其它很多华裔小说或移民作品一样,它探究了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问题。在《骨》中,伍慧明描述了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第二代华裔美国女性所经历的身份危机以及寻求自我身份的不同经历,再现了中国城里的华裔美国人的生活。《骨》被认为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杰出作品。本文在总结和梳理现有对《骨》这部小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中的翻译理论、流散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第二代华裔美国女性在文化冲突中,通过文化翻译、自我流放以及消解性别的二元对立来完成其女性自我身份建构的不同模式。本论文首先,根据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叛逆者安娜,以生命为代价抵抗父权制,诉求自身女性主体的历程;其次,运用离散理论探讨了移动者尼娜通过自我流放、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进而解构了宿主国文化和母国文化的二元对立,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内建构了流动性的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再次,通过运用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理论,研究了小说中的主人公莱拉在“第三空间”中对两种对立的文化进行了翻译、协商,由此,消解其面临的二元文化对立以及自我分裂,完成了其华裔美国女性主体性身份的构建。本论文通过对小说中第二代华裔美国女性身份建构模式的分析,旨在揭示文化翻译、离散、以及消解性别二元对立对于少数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身份构建的有效性。论文论证了在文化、性别的二元对立中,华裔美国族裔女性从迷茫、自我分裂到最后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里通过文化翻译、消解性别的二元对立而建构华裔美国女性主体性自我身份的过程和不同模式。通过辩证分析证明伍慧明的《骨》为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提供了摆脱二元文化以及性别对立的束缚,在第三空间内确立女性自我主体性、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智力障碍几乎是伴随终生的,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意味着智障人士需要长期的照顾。现今我国智力障碍的总人数已达1300万左右,约残障人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青少年智力
文章介绍了六种常用的课堂提问的类型,阐述了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四条原则
对QC小组活动与企业的贯标认证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认为“持续改进”是QC小组活动纳入整合管理体系的最佳切入点,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重视、支持、参与QC小组活动,
吗啡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长期应用后易导致耐受和成瘾。吗啡耐受和成瘾的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阿片肽及其受体、以Ca2+为代表的第二信使通路和蓝斑核、伏
20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中国迅速承认各国地位并开始了与之合作的进程。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同中亚各国的合作日益加深,中亚在中国区域
通过研究奥斯卡获奖动画中的灵魂人物的外形和性格,阐述优秀的动画片人物的个性特点,启迪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创造性地原创新时代的新故事。
本文分析论述并以实例证实了爆破空气冲击波对导爆管复式起爆系统的作用,从而提出了一些有益于该系统可靠性的建议。
本文对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在于“清真”二字,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两方面。文
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往往包含着艺术家的丰富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在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对比分析、尝试运用来认识中国画线条
将字理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