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族际间良好的人际信任不仅能促进族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增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不同民族间的人际信任成为民族关系的重要且关键指标。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身份是族际交往中影响交往广度和深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占人口大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族际间的交流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基于内蒙古这一基本区情,从群体身份的角度出发,探究蒙汉大学生族际交往中民族身份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信任博弈实验范式,分别考察了民族身份以及由其衍生的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共同内群体构建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通过三组实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在单独考查民族身份情况下,蒙古族大学生在认知上表现出更高的内群体信任,而在行为水平没有显著的内外群体差异;在认知和行为水平上汉族对本民族和蒙古族的信任水平的差异不显著。(2)蒙古族对汉族的人际信任在行为水平,积极刻板印象的主效应显著,在认知水平的人际信任中,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的主效应显著。汉族对蒙古族的人际信任在行为和认知水平上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均达显著性水平,高积极刻板印象下和近社会距离条件下的人际信任水平最高。(3)蒙古族对汉族的人际信任在行为水平上积极刻板印象的主效应显著;认知水平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主效应显著,社会距离的主效应显著,积极刻板印象的主效应显著。汉族对蒙古族的人际信任在行为和认知水平上共同内群体认同、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族际交往中,激发蒙汉大学生群体身份对人际信任有显著影响,由群体身份引发的民族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有显著影响,高积极刻板印象和近社会距离将产生高的族际间的人际信任,建立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使人际信任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