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的状况。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无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1还是梁漱溟的乡村文化建设运动,2尽管他们看到了农民的问题是教育,但因教育不能在近期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而只有望梅止渴的幻境,失败是自然的。五十年代中期,农村合作化从互助组到合作化,到高级合作社,初衷是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大生产。由于后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抠苗助长,加上管理和考核的机制存在问题,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短期解决了问题,但三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变化不大,很多被土地分隔的农民,并没有真正从小农经济中跳出来,看来农村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这样一种手段就能改变的。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三农问题”的专家更多从制度层面对“三农”问题作了研究,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毕竟只是从现象上来分析,结果是一边倒的声音,认为城乡二元对立,难免有失偏颇。本研究认为在改革开放前,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方向是正确的,否则,兴修水利,农业机械化等就说不通。农村的落后、城乡差别、农产品的价格问题,仍是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素质造成的,原因应是执行层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存在着问题。农业的出路在哪里?毛主席说:“个体农民,增收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即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在中国大地创新实践,工业反哺农业、土地流转、现代农业等模式不断推广,农村终于按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安吉,作为黄浦江的源头,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积极借鉴其它县区在处理发展问题时的经验教训,在妥善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上保证了思考的时间,保留了宝贵的资源,以更加节约的资源和时间,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生态县的优势,在打造“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两张名片的基础上,寻找统筹城乡发展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实施“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同时,做到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实现生态要素到生活要素到生产要素的转化,用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夯实乡村经营基础,用高效益的经营实现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形成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分别用了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所获取的丰富资料与信息进行归纳。认为新农村建设仍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齐头并进,采取一产“借二提三”,即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整合一产(传统农业)、按二产的集约化管理方式经营现代农业,提升三产(服务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三农”发展必须要走过的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