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对病灶进行定位,并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实现定性诊断。大量研究表明:将肿瘤形态学成像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联合应用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1-3]。由于恶性病变的血供在质和量方面均与良性病变明显不同,因此,无创性地评价肿瘤血流动力学特征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热点课题[4,5]。一般认为,恶性肿瘤超过一定体积时,若继续生长必定启动血管尘成,新生血管不仅为肿瘤提供营养,也为其提供转移途径[6],因而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MVD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7],且与肿瘤的分级、预后等有很好的相关性[8-10]。CEUS因能实时显示肿瘤血管网的灌注情况而成为目前评价肿瘤血管的最新检查方法,可通过测定各种灌注参数对活体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判断[2,5,11],为预测预后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法、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本研究使用CEUS技术在术前记录HCC的时间一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s TIC),对照术后标本的病理分级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的微血管定量,探讨HCC动态CEUS灌注参数与病理分级、微血管的相关性。
【研究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超声造影灌注参数与病理分级、微血管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6年3月~2006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HCC患者47例。入选病例均未经过放、化疗及手术治疗,行常规超声、彩超检查后进行CEUS检查观察病灶增强特征,其中43例行脱机后TIC软件分析,得到病灶内及周边相对正常肝组织的灌注参数,如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增强斜率、流出时间等。所有病灶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根据Edmondson分级法[12,13]行病理分级,并应用通用型两步法行术后标本的CD34免疫组化染色,以微血管内皮细胞着棕黄色为准计测高倍镜下(400x)MVD数目,然后与超声造影TIC的各灌注参数对比、分析,探讨HCC的CEUS表现与病理分级及微血管的关系。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D)来表示,样本中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三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参数间相关分析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HCC的大小、MVD与病理分级的关系:47例HCC Ⅰ级6例,Ⅱ级20例,Ⅲ级21例,对应的MVD分别为92.70±22.70,80.96±25.87,61.69±26.29,三级间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47例HCC按大小进行分组,<3cm的HCC共10例,其中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4例:3~5cm的HCC共19例,其中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8例:>5cm的HCC共18例,其中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9例,三组不同大小的HCC其分级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 Exact Test,p>0.05)。
2.HCC的大小、病理分级、MVD与微血管形态的关系:47例HCC中6例HCC Ⅰ级的微血管形态均为点、线型:20例HCC Ⅱ级的微血管形态多样,其中6例为点、线型,8例为中间型,6例为环状形;21例HCCⅢ级的微血管形念5例为点、线型,9例为中间型,7例为环状形,三组不同分级HCC的微血管形态有统计学差别(Fishers Exact Test,p<0.05)。对47例HCC按大小进行分组,≤3cm的HCC共10例,其中6例为点、线型,3例为中间型,1例为环状形:3~5cm的HCC共19例,7例为点、线型,8例为中间型,4例为环状形;≥5cm的HCC共18例,其中4例为点、线型,6例为中间型,8例为环状形,三组不同大小HCC的微血管分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 Exact Test,p>0.05),但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小肝癌(直径S3cm)的微血管以点、线型为主,占60﹪(6/10),结节型HCC(3~5cm)微血管分型表现多样化,而块状型HCC(>5cm)微血管分型以环状型和中间型为主,占77.8﹪(14/18),可以看出随着肿瘤的增大,肿瘤微血管呈由点、线型逐渐向环状型过渡的趋势。选择其中43例HCC,点、线型16例,中间型16例,环状型11例,计测其MVD分别为91.44±21.72、68.85±19.14、62.33±35.63,三组间比较MVD有显著性差别(ANOVA。p<0.05),即点、线型微血管MVD最高,环状型微血管MVD最低。 3.HCC的超声造影表现:47例HCC动脉相均表现为快速增强(100﹪),门脉相及延迟相增强信号逐渐减低,35例(35/47)病灶门脉相表现为低回声,为“快进快出”型,其中有19例为HCCⅢ级,占54.3﹪;余12例(12/47)病灶门脉相表现为等或略低回声,为“快进慢出”型,占91.7﹪。12例中有11例为HCC Ⅰ级或Ⅱ级,4.HCC病灶内和周围肝组织的灌注参数:43例HCC的病灶内造影剂AT、增强时间、Pl及增强斜率分别为9.12±3.41s、17.88±4.35s、27.88±4.73dB、3.35±0.84dB/s,而周围肝组织内则对应数值分别为10.87±3.57、26.21±7.45、25.85±3.95、1.07±0.34,分别两两做t检验,病灶内与周围肝组织的灌注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T-Tests,p<0.05)。
5.HCC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43例不同病理分级的HCC病灶内造影剂AT、增强时间、PI、增强斜率、效应持续时间,在6例Ⅰ级HCC中数值分别为12.67±1.75s、10.70±2.13s、26.62±4.71dB、2.55±0.58dB、s、64.67±32.64s, 17例Ⅱ级HCC中分别为12.00±2.41、8.94±2.29、29.61±2.87、3.30±0.84、56.14±30.00,20例Ⅲ级HCC中分别为12.76±3.10、8.15±1.96、28.01±4.01、3.57±0.74、27.10±13.43,三组间数据分别比较,增强时间、效应持续时间、增强斜率有显著差别(ANOVA,p<0.05),而AT、Pl值在三组不同分级的HCC间无统计学差异(ANOVA,p>0.05)。
6.HCC的时间一强度曲线与MVD的关系:将MVD同TIC所获得的肿瘤内增强时间、增强峰值PI、增强斜率、效应持续时间分别做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所得结果为:MVD数值与肿瘤内P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36,p=0.02:MVD数值与效应持续时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45,p=0.003;MVD数值与增强时间和斜率无等级相关性(p>0.05)。 7.HCC的时间-强度曲线与微血管形态的关系: 43例不同微血管形态的HCC病灶内造影剂增强时间、增强峰值Pl、斜率、效应持续时间,在16例点、线型微血管HCC中其数值依次为9.00±2.56、27.88±3.87、3.29±0.85、51.00±28.70:在16例中间型微血管HCC中其数值依次为9.05±2.10、27.94±4.24、3.23±0.78、3.23±0.78;在11例环状型微血管的HCC中数值依次为8.82±1.85、29.19±3.90、3.47±0.97、37.80±23.65;三组间数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he ANOVA,p>0.05),但可以看出在微血管由点、线型向环状型过渡的过程中其效应持续时间有逐渐减低的趋势。
【结论】
HCC的实时超声造影表现受肿瘤的病理分级和微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TIC所得到的灌注参数可以初步反映肿瘤的分级,并且能够对微血管的增生情况进行较准确的判断1.MVD与HCC的分级相关,但两者均与肿瘤大小无关。
2.HCC微血管形态与病理分级相关。
3.HCC病灶内和周围肝组织的各灌注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
4.HCC的灌注参数除AT、Pl外均与病理分级相关。
5.MVD与肿瘤内PI、效应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增强斜率和增强时间无关。
6.HCC的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形态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