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译者在此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信息转换的功能。正是译者使得文化的精华得以保留和流传。作为翻译中的主体,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有意无意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对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显然已成为翻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就译者在翻译中国饮食、武术、中医药以及京剧等传统文化术语时,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还有待于探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翻译的角度出发,就当前优势语言和强势文化占支配地位并以文化侵越为表征的形式下,译者如何摆脱强势文化、优势语言的影响,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来进行翻译实践,从而得以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不屈从于强势文化,避免被同化的命运等问题展开尝试性的讨论。为了这个目的,作者认为可尝试的翻译方法为拼音-注释翻译法。其一,拼音在翻译中的采用保留了中国语言符号的特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原文的中国化的信息;其二,注释的采用能帮助目的语读者在其文化圈里找到近似对等的元素,从而有助于对译文的理解。因此拼音-注释翻译法能较好地展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符号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译者的主体性也在采用拼音-注释翻译法翻译中国饮食、武术、中医药和京剧术语的过程中得到了彰显。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分析了本文研究得以成型的背景;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第三部分探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特征,局限性以及创造性展开探讨;第四部分从三个方面就译者主体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翻译中的必要发挥展开讨论;第五部分结合拼音-注释翻译法在中国饮食、武术、中医药以及京剧术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来进一步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保留;第六部分陈述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第七部分重申了译者主体性在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翻译中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无论面临来自主观或客观的限制,但为了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在允许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故意的而不是盲目、激进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样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维护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