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也渐趋完善。但是,我国长期面临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这个不争的事实。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平衡社会福利水平的一种手段,它的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消费与储蓄决策,进而关系到国内消费需求状况。因此,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储蓄的关系,探索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效应,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本文首先分析了养老保险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理论,重点介绍了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与持久收入假说、预防性储蓄与谨慎性储蓄理论、资产替代与引致退休效应等经典理论;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养老保险影响居民储蓄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下文的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对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储蓄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现状描述中,具体介绍了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及发展状况、城镇居民储蓄的水平测度及变动趋势,从区域角度对比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养老保险发展和居民储蓄的绝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通过收入分配、养老金支出对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区域居民储蓄的影响效应。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储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选取影响居民储蓄的相关变量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全国东、中、西部31个省市2000-2013年的数据,以人均城镇居民储蓄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养老金替代率、滞后一期的人均城镇居民储蓄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利率和不确定性指标为解释变量。其次,对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次,实证分析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储蓄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为刺激居民消费的养老保险政策提供经验数据。又次,通过分析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养老保险制度都显著影响城镇居民储蓄行为,但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存在差异;当期的高储蓄往往存在明显的长期效应,即居民储蓄惯性明显;收入水平和不确定性同样对居民储蓄决策有重要影响。最后,根据我国养老保险与居民储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包括健全养老保险与适度消费观念有效结合;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拓宽居民投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