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作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轻骑”,总是领先于其他文学题材率先到达异国的领土。中国古代寓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籍的一部分,以其短小的文学形式与深刻的寓意向世界人民传递着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寓言的翻译常常令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士感到迷惑,不知其寓意何在。为了更为广泛、更为系统的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汉英版应运而生。此书的出版,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古代寓言翻译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大突破。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译文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则成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虽然目的论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但将其与寓言翻译作品结合起来的研究尚不多。在目的论的理论指导下,本文从寓言的定义、特点等多角度的分析出发,总结出寓言所蕴含的多种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寓言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充分地展示中国优秀的文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不仅要使翻译的寓言实现其传达寓意的功能,而且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其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传递的功能。译者在寓言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实现寓言的四大功能,即:美学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及文化传递功能。其中,美学功能是寓言文学的基本功能,文化传递功能是寓言翻译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语言的“原味”。目的论认为,译者需要根据其翻译所侧重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实现译者想突出的功能。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及寓言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寓言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传达出寓言翻译的目的,杨宪益夫妇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与策略处理中国文化信息,对寓言翻译的语内连贯与语际连贯的相关信息也进行了处理。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杨宪益夫妇翻译的《中国古代寓言选》中某些原文与译文不对等的现象。由此,本文认为,杨宪益夫妇运用地道流畅的英语,利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力图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因此,《中国古代寓言选》的翻译是“充分”的。同时本论文也说明了目的论能够用来描述和解释寓言翻译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丰富了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