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证型分布规律及证型间比较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住院人群中医证型的分布,及各证型间理化指标的比较。
方法:对T2DM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热盛证组、湿热困脾证组、气阴两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比较四组的分布,以及四组之间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餐后2小时C肽(2hCP)、尿微量白蛋白(UAlb);体重指数(BMI);腰围(W)、臀围(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差异。
结果:阴虚热盛证占11.18%,湿热困脾证占19.41%,气阴两虚证占49.34%,阴阳两虚证占20.07%;阴阳两虚证组年龄最大,与其余三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阴虚热盛证组病程最短,与其余三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阴阳两虚证组伴多种慢性并发症者明显多于阴虚热盛证组(P<0.01)及湿热困脾证组(P<0.05);湿热困脾证组W及BMI非常显著大于其余三组(P<0.01),H显著大于气阴两虚证组(P<0.05);阴虚热盛证组HbA<,1>c显著大于气阴两虚证组(P<0.05);湿热困脾证组FIns、FCP、2hCP、HOMA-IR显著大于气阴两虚证组(P<0.05);湿热困脾证组FCP显著大于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虚热盛证组UAlb显著小于其余三组(P<0.05)。
结论:T2DM 中医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最多,阴虚热盛证主要见于疾病初期患者,其肾脏病变较轻,但血糖控制不理想,湿热困脾证多表现为中心性肥胖且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阴阳两虚证多见于老年人,且伴多种慢性并发症者居多。
第二部分:血瘀证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T2DM各证型中血瘀证的分布,并初步探讨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方法:入选的研究对象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区分为兼血瘀证组和无血瘀证组。研究血瘀证在各证型中的分布,并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间的差异,包括实验室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以及应用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对患者颈动脉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速度(PWV B)、增大指数(AI)、直径变化(△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数量进行测量。
结果:所有病例中,兼血瘀证占69.41%;无血瘀证占30.59%。阴虚热盛证中兼血瘀证占52.94%,湿热困脾证中兼血瘀证占67.80%,气阴两虚证中兼血瘀证占70.67%,阴阳两虚证中兼血瘀证占77.05%。兼血瘀证组慢性并发症数目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1)。兼血瘀证组ET非常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1),而NO显著小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t-PA显著小于无血瘀证组(P<0.05),而PAI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sICAM-1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Ep、β、PWVβ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5),而AC显著小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数量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23)。
结论:三分之二以上的T2DM患者兼血瘀证,各个证型之间血瘀证的分布无差异;与无血瘀证组比较,兼血瘀证组血管收缩/舒张平衡失调,纤溶活性降低,细胞间粘附分子升高,颈动脉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