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格特鲁德困境的伦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最著名、最受人关注之一的当属《哈姆雷特》。王室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内探讨的中心话题。尽管批评家们对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进行了考察,但大多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格特鲁德悲剧的宿命与其陷入的伦理困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斯芬克斯因子、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为基础,以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从格特鲁德的母亲、妻子、王后的身份分析为切入点,考察了格特鲁德性格脆弱的原因和迅速再婚的影响,揭示出格特鲁德悲剧命运的必然的结果。本文认为格特鲁德对儿子的母爱和再婚是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斗争的结果,格特鲁德的选择将自己置于帮助儿子和对丈夫忠诚的困境中,自身的脆弱让自己无法解决困境,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结局。本文共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主要梳理了相关文献综述、概念和理论框架。一直以来批评家们认为格特鲁德是脆弱、邪恶、乱伦、肤浅的女性,必须依附于掌权者。这种对格特鲁德形象的解读存在单一化的倾向。通过对格特鲁德的伦理分析就会发现虽然格特鲁德在婚姻上犯下了罪,但她其实是一个聪明、富有同情心、爱自己儿子的悲剧女性。第一章从斯芬克斯因子和伦理意识着手,阐释了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在人身上善恶共存的体现,揭示出格特鲁德性格中消极和脆弱的特质及其与伦理选择的联系。在性欲和荣华富贵的驱使下,她必须要依附于掌权者才能生存下去。格特鲁德的伦理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哈姆雷特母爱的道德情感和迅速再嫁的短暂愧疚上。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格特鲁德伦理选择的内容与影响。在理智与情感,爱与责任的矛盾中,格特鲁德选择了在老国王去世后不久就嫁给新的掌权者,不仅违背了基督教的婚姻观,也给哈姆雷特带来了自我认同的焦虑。在哈姆雷特与她激烈的对峙中,格特鲁德感到愧疚,给予了哈姆雷特精神上的支持,对哈姆雷特实施复仇计划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第三章探讨了格特鲁德同时扮演母亲和妻子角色基础上的伦理困境。面对保护儿子的需要和对丈夫的忠诚,格特鲁德在冲突中困惑和游移不决,她不仅是调停者也是受害者,丈夫与儿子的复仇关系使她无法解决两人的矛盾,最终格特鲁德在克劳狄斯阻拦下饮下了毒酒,这一结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总而言之,莎士比亚的格特鲁德悲剧命运与其伦理选择密不可分,而她之所以做出爱儿子和改嫁的选择是在斯芬克斯因子和伦理意识的指引下完成的,这些选择导致了她在哈姆雷特复仇中的复杂影响,进而使她身处伦理两难的困境。脆弱的她无法解决冲突,只能进入死亡的悲剧命运。
其他文献
四川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产糖大省,拥有悠久的甘蔗种植与制造糖品的历史,这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不断革新的产糖技术。四川种植大量甘蔗,成熟后进行加工成为一系列的糖制品,在生产与市场流通方面,进行商品生产销售。近代川省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糖品消费,加速了固步自封的小农自然经济向对内外同时开放的商品经济的转型。历史时期消费的糖品,随着我国糖业经济的发展及民众用糖的广泛及认识的不断加深,糖品的消费对社会经济
学位
伍绮诗是当代美国新兴的华裔作家。她的处女作《无声告白》经过六年的精心打磨,2014年出版后,立刻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小说不仅被多家媒体评选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而且斩获多个文学奖项。《无声告白》讲述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悲剧。故事触及了美国少数族裔的种族身份问题,探讨了性别与角色定位,家庭关系,自我价值追求等问题。莉迪亚之死,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假象,家庭成员有未曾说出口的
学位
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小说《多里安·格雷的画像》自1890年在利平科特月刊上发表以来,一直在研究享乐主义、道德、艺术和美学问题。王尔德以其令人震惊的叙述攻击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道德原则。反过来,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可耻的,现代评论家模棱两可地表达了这部小说,并不断指出令人发指的罪恶和罪行。顺应道德批评的潮流,连现代学者都在研究《多里安·格雷的画像》,重点研究性行为,批判性地分析维多利亚时代的物质衰退。小
学位
上个世纪末,关于服务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其讨论了莎士比亚如何利用服务来运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问题。纵观目前关于服务的国外研究,不乏详尽深刻之作,但对于莎士比亚通过服务所建立起来的道德批判,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服务以及道德的理论,以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历史背景为依托,从剧中人物对服务的态度以及实践切入,分析《奥瑟罗》中三种类型的服务关系,继而考察了服务与道德之间“相互作用
学位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建立民族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位期间,伊丽莎白一世不但成功地维持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还带领英格兰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其一跃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既洋溢着英格兰建立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又充斥着地理大发现时期英格兰对异域的焦虑和欲望。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克里斯朵夫·马洛在其戏剧中没有直接呈现英格
学位
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生活在一战和二战时期重要的美国南方作家,相较于同时代其他南方作家所更多地体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庭主题,麦卡勒斯以她有创造力的写作风格独领风骚。她的作品产量不大,但作为美国南方的著名作家,她为南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1年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著作之一。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三位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本文拟从卡罗尔·吉利根的关怀伦理思想出发去解读卡森·麦卡勒斯的《
学位
詹姆斯·乔伊斯历来被认为是一位为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性贡献的作家。乔伊斯虽然并未留在祖国,但是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爱尔兰与都柏林,都柏林的地理在小说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中运用到的叙事手法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关注与研究。斯蒂芬在这座城市成长,城市的地理展现手法的变换,地理位置的转换都表现了主人公斯蒂芬看世界的改变。本文主要通过加布里埃尔·佐伦的空间理论以及热奈特与查特曼的叙事学理论,来探讨斯蒂芬的
学位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第一部以美国作为创作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赫尔曼和他的三个妻子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关系。目前对《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性关系、创伤记忆、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希特勒大屠杀的沉思等方面,对主人公的人
学位
霍桑名作《红字》自1850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象征主义、基督教伦理、心理分析、原型批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接受美学、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等批评视角构建了主流的研究常规。具体到女性主义维度,学界主要关注19世纪女权主义浪潮、霍桑独特的家族史、以海斯特为代表的社会第二性等议题,鲜有涉及《红字》性别二元对立观的系统研究,由此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缘起。西方学界的性别二元探究源远流长,美国女性主义
学位
安娜·伯恩斯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北爱尔兰女作家。2018年她凭借新作《送奶工》斩获当年的布克奖。伯恩斯于196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一个普通工薪阶级的天主教家庭。生于长于北爱尔兰的伯恩斯深受当地复杂社会环境和连绵不断战火的侵扰,持续了三十年的北爱问题更是在伯恩斯的生命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给她带来了许多痛苦的回忆,但同时也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伯恩斯先后创作的几部作品都是以这一问题时期为背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