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备,社会建设与服务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人居环境日渐改善。而与发展迅猛的城市建设有所差异,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我国乡村不论在经济、社会、生活,还是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都明显滞后。我国乡村在地域面积和居民点数量上均占据较大比重,为实现新形势下乡村建设的新目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和精神需求的建设不仅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点,是乡村文化建设得以加强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乡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缩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在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文化背景下,我国各乡村地区紧依方针政策及要求,积极开展创建生态家园、繁荣新村活动,加快林带、河道、公路等乡村绿化建设。作为衡量乡村文明程度、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和乡村现代化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乡村公园的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乡村公园的热潮。然而,当前乡村公园由于其规划背景、发展模式和内容的复杂性、研究理论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出现景观地域特色缺失、人性化需求不显著、乡土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乡村土地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功能到位、生态健康、符合乡民行为规律及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公园,是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历程中的一大难题。总而言之,与乡村公园相关的研究亟需逐步深化。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乡村公园规划、建设特征等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和综述,对乡村公园的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分析研究了乡村公园的景观特征、建设用地、资金来源、服务对象、发展类型、选址、功能特征等内容。在探讨乡村公园功能评价的意义、目标等内容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参考相关研究,并结合应用德尔菲法,从游憩、生态、美学、科普教育、社会服务、经济功能六个准则层指标出发,收集了与乡村公园功能相关的30个指标层因子,按照层次分析法的体系构建原则,建立起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评价模型。其次,通过专家征询表和层次分析法的运算法则确定评价体系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和相对权重值,得出交通可达性、游憩设施、文化性等24个最终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接着文章通过对实地调研所得的福州市乡村公园建设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选取福州市较有代表性的3个乡村公园为研究对象,图文并茂地对三个乡村公园的景观建设进行分析,并应用评价体系及标准对其进行综合功能评价,指出三个公园建设的不足之处,同时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最后,文章结合以功能为主导的乡村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公园造景要素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并尝试建立起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及对应性,以期为今后乡村公园科学、合理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及借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