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真实世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针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治疗仍然出现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PR),评价个体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研究,自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单中心共入选300例住院患者。入选标准为:(1)至少植入一枚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ACS患者。(2)常规氯吡格雷治疗后HPR,定义为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24小时后应用光学比浊法检测20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55%。入选患者按1:2随机分为两组:(1)标准组(n=100):服用阿司匹林300mg/d,30天后改为100mg/d持续服用,氯吡格雷维持量75mg/d,持续1年。(2)强化组(n=200):服用氯吡格高雷维持量150mg/d,3天后测PA,如HPR缓解(PPR<55%),仍维持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n=104);如HPR未缓解,再次1:1随机分为西洛他唑50mg组(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合用西洛他唑50mg,每天二次,n=48)和西洛他唑100mg组(氯吡格雷维持量75mg/d基础上合用西洛他唑100mg,每天二次, n=48)。强化组阿司匹林服用方法同对照组,30d后氯吡格雷维持量均改为75mg/d,持续至术后1年,西洛他唑维持原方案至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于第30d时再次测定PA。疗效终点:随访期2年,随访两组患者主要缺血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症状驱动性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心绞痛复发、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安全性终点:包括TIMI定义的主要、次要及轻微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高血压、吸烟、卒中史、心肌梗死史、DES的长度及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0天随访时,强化组患者HPR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9.9%vs55.7%,P<0.001),两种不同剂量西洛他唑治疗方法对HPR缓解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西洛他唑50mg组68.8%对西洛他唑100mg组68.2%;P=0.98)。强化组和标准组术后两年随访时全因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0%和3.0%,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338),主要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和4.00%,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8)。其中两组心源性死亡(0.5%vs2.0%)、非致死性心梗(0.5%vs1.0%)、缺血性卒中(0.0%vs1.0%)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强化组术后2年的症状驱动性靶血管重建发生率[2.0%vs8.0%,P=0.027]和心绞痛复发率[8.5%vs20.0%,P=0.008]显著低于对照组。强化组患者主要(0.5%vs1.0%,p=0.616)、次要(0.5Vs0.0%, p=0.479)及轻微出血发生率[6.5%vs6.0%,P=0.867]与标准组相比没有增加。结论:与标准两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增加氯吡格雷维持剂量和/或加用西洛他唑等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ACS患者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状态、减少症状驱动性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绞痛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本研究未观察到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减少主要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及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