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疗救创伤的港湾——后殖民语境下对《最蓝的眼睛》中两个家庭的对比分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莫里森尤其关注她的黑人同胞,特别是黑人女性所受的苦难。莫里森立志要用文学作品使她那些长期失声的或被歪曲表达的黑人同胞的声音得到体现。其作品深深地根植于美国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表现美国黑人的心灵创伤、艰苦生活和奋斗方面深具影响力。   《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一个可怜的黑人小女孩和她所在社区的故事。因为受到白人审美标准的毒害,佩克拉把她的所有不幸都归因为她的黑人性,她渴望能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来改变这一切。小说的最后佩克拉疯掉了,虚幻地认为她得到了一双全世界最蓝的眼睛。整个故事是对白人审美标准以及黑人对其不加鉴别地盲从的辛辣讽刺。通过这本小说莫里森揭示了白人对黑人的压迫、对黑人心灵造成的损害以及黑人对其不同的反应。以前对这本小说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主人公佩克拉以及她的家庭的悲惨生活,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中出现的另一个黑人家庭在积极对抗白人强权方面的成功做法及其所代表的进步力量。本论文采用一个后殖民的视角,试图对这两个家庭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对两个家庭家庭成员的不同表现进行区分,并找到其原因。   布里德拉夫一家显得杂乱无章,有一个不负责任、经常酗酒的父亲,而其母亲因为错误地追求白人身体美标准而难以适应社会,倒是对其白人家里忠实仆人的身份分外认同。经常充斥着夫妇两人争吵和打闹的家里简直就像冰冷的地狱,其令人窒息的氛围让人难以透过气来。这一家有两个孩子,男孩经常离家出走,而女孩则默默地祈祷求上帝让她消失。自我否定以及相互间爱的缺失最终导致这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另一个家庭麦克蒂尔一家因为有相互间的爱和支持而能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父亲承担起维持家计和保护家庭的重任,而母亲很好地继承了美国黑人的传统文化,她鼓励孩子们在一个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勇于坚持自我、谋求生存。通过与种族压迫和歧视做无畏的斗争,麦克蒂尔一家坚持过体面的生活。不仅如此,他们还向布里德拉夫一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成功的生活对所有美国黑人家庭来说都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对这两个家庭的深入分析本论文得出结论:美国黑人要想在并不友善的美国社会生存就必须坚持本民族文化、自尊自爱和互助,一个完整、团结友好的家庭能够很好地医治其家庭成员的心理创伤,还其一个健全的人格,而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因为某一个家庭角色的缺失则很有可能损害其下一代组建完整家庭的能力。
其他文献
学位
《圣经》的翻译有着漫长的历史。关于圣经翻译的策略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其主要在于直译与意译,形式对应与功能对等。《四福音》作为《圣经》新约的重要部分,也不可避免地会
非裔美国作家欧内斯特·J.盖恩斯被盛誉为“最具天赋的故事讲述者之一。”他的经历和创作使他成为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展现百年来非裔美国人的历史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