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金虫(Perkinsus spp.)是一种病原性寄生虫,可以感染多种海产贝类,引发贝壳闭合障碍、生长缓慢、性腺发育减缓以及配子减少等病症,高强度感染时甚至会导致贝类大规模死亡,是严重威胁贝类养殖业的寄生虫之一。帕金虫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上报的水产动物疫病。中国对于帕金虫的研究起步较迟,且主要侧重于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而对于帕金虫的多样性及宿主范围鲜有研究。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中国华南沿海主要经济贝类体内寄生帕金虫,确定其感染种类及宿主多样性;同时通过周年监测广东省湛江市吴川水域分布的尖紫蛤体内帕金虫的感染情况,掌握帕金虫的发生和流行规律,探究帕金虫在宿主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异性,从而为帕金虫检疫工作提供参考数据,为科学预防和控制帕金虫病害提供可靠数据和基本资料。主要结果如下: 1. 利用雷氏液体巯基醋酸盐培养(RFTM)检测法和 PCR 检测法调查华南沿海不同水域贝类品种中帕金虫的感染情况。从华南沿海6个站点共采集不同种类的贝类样品208份进行检测,帕金虫总感染率为47.6%。香港牡蛎 ( 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 ,文蛤( Meretrix meretrix),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尖紫蛤(Soletellina acuta),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中均存在帕金虫感染,寄生的帕金虫种类为P. olseni和P. beihaiensis,其中以香港牡蛎感染率最高为66.9%,且不同站点的牡蛎样品中均有感染。 2. 首次报道了帕金虫的新宿主尖紫蛤(S. acuta),于2016年9月(秋季)至2017年6月(夏季)四个季度共采集尖紫蛤样品720个,周年监测其体内帕金虫的寄生情况发现,该种群目前感染了P. olseni 和P. beihaiensis两种帕金虫,总感染率为21.9%,尖紫蛤作为土著物种,其帕金虫感染率低于同水域其它物种。在这两种帕金虫中,P. olseni的感染比率大于P. beihaiensis,是感染的主要种类。尖紫蛤体内在春、夏、秋、冬四季均有帕金虫寄生,感染率在9月(秋季)和3月(春季)较高,而6月(夏季)最低;P. olseni和P. beihaiensis两种帕金虫感染比率的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P. olseni的感染比率从9月份开始逐渐增加,3月份达到峰值,此时尖紫蛤体内的感染种类均是P. olseni,而P. beihaiensis感染比率的变化则完全相反。 3. 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探究帕金虫在宿主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帕金虫在尖紫蛤鳃,外套膜,消化腺和出水管四个部位中均有分布,浓度无显著差异,P. olseni在尖紫蛤鳃和外套膜中的浓度几乎相同,略高于出水管中的浓度;但是四个部位感染帕金虫的阳性率差异显著,鳃和外套膜中的阳性率达到 100%,出水管的阳性率为63.3%。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尖紫蛤为代表,对华南沿海贝类帕金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季节动态变化调查,掌握了该宿主感染帕金虫的季节动态规律,进一步扩展了中国海域感染帕金虫的贝类宿主范围,同时为帕金虫组织分布特异性研究建立了新方法,为科学预防和控制帕金虫病害提供了可靠数据和基本资料,为帕金虫检疫工作提供参考数据,为贝类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