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历史性--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接骨师之女》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yang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Amy Tan),生于1952年,是20世纪继汤亭亭之后华裔美国作家中又一位开拓者,被称为“具有罕见才华的优秀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谭恩美以自己的第二代华裔移民身份和与母亲的关系为灵感和创作来源,在其作品中生动体现了第一代华裔移民母亲与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之间的强烈冲突以及如何重新认识自身双重身份的问题。谭恩美凭借第一部作品《喜福会》获得了1991年的国家图书奖,而《接骨师之女》则被认为是她作品中描写中国移民母女关系的最具自传性和深刻意义的代表作,小说以半自传的方式讲述一家三代女性的不同历史际遇,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概念“文本的历史性”看到了文本与其历史背景之间的动态联系,认为文本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同时,它们也会参与社会历史的建构。本文将以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作为研究文本,以文本的历史性作为结构支撑,从性别、文化、种族三个角度分析文本对历史的反映及建构作用。
  第一部分将主要从文本在性别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女性地位进行折射及参与华裔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两方面,探讨该小说的“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华裔母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受到的性别压迫,即外婆宝姨在中国封建父权社会的沉默,女儿露丝在美国白人男性至上社会中的失语,反映出历史上华裔女性无法摆脱的双重从属地位,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虽然外婆宝姨遭受着失语的痛苦和折磨,但从未向压迫女性的男权社会低头。女儿露丝放弃为他人执笔,选择书写自己、自己家族的故事,体现了她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两代女性对性别压迫的反抗也有助于确立女性主体性,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将主要从文本在文化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在美国主流思想的渗入中产生的文化困境进行折射及参与文化杂糅的建构两方面,探讨“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第一代华裔母亲茹灵在美国固守中国性,成为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失语者”。第二代华裔移民女儿露丝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抗拒,竭力想摆脱以其母亲茹灵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及其华裔身份,以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但是,作为华裔的身份也使露丝无法真正地被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所接受,她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反映出历史上华裔移民陷入的双重文化困境,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母女两代人对双重文化的接纳也有助于文化杂糅的建构,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茹灵经历了无数的不幸和艰辛之后,与女儿的关系达到的和谐也象征着她冲破了长期东西文化冲突的困境,在西方主流文化中打破“失语”。通过心理认同和亲身体验,露丝对中美两种文化的认同,建构了文化包容性。
  第三部分从文本在种族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女性在美国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歧视进行折射及参与种族和谐的提倡两方面,探讨“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第一代华裔移民茹灵受到的美国白人社会的不公平种族待遇,同样,尽管在美国出生但身为华裔女儿的露丝也无法被美国白人社会所认同,反映出历史上美国白人社会对华裔移民的种族歧视,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露丝重新审视与雅特的关系,获得了相互尊重;母亲茹灵在唐先生的爱与帮助下,实现了和谐;而母女二人在周围人的帮助下所获得的相互尊重、体贴关怀,也有助于建构和谐的种族关系,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突出谭恩美以华裔女性在中国封建父权社会与美国白人男性至上社会受到的双重压迫,鼓励华裔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以华裔女性在双重文化的影响下的文化困境呼吁文化杂糅的建构,以及华裔女性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中受到的种族歧视,提倡种族和谐思想的创作意图。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语篇衔接手段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入手,对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特点及语用功能进行描写,而后从习得偏误的角度来分析中高级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的偏误现象,探讨偏误成因,并针对偏误现象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语篇教学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语篇衔接手段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语篇衔接手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
魏晋时期是一个对空间迁移、时间流逝有着痛切感受的时代,在急剧的人事代谢中,魏晋文人被时空的断裂感影响,诗文中呈现出梦幻与荒诞之感。本文第一部分从代物理学理论出发,解释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空间是生活中事物存在的依据,而其本身却是无所不包的;时间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抽象概念,只能通过人事变迁为人所认识。从中国古代传统典籍入手,详细阐释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记忆的纵深与空间的探索发现,想象、
学位
本文以关联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布、语用功能以及语体分布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中的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进行了比较,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描写与分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话语标记“其实”和“事实上”的语体分布差异进行了详细考察,同时分析了影响二者在不同语体中分布差异的因素。对“其实”和“事实上”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丰富话语标记
学位
纵观整个东汉王朝,刘秀凭借着宗法联姻所缔结的豪族纽带势力登上皇位,在一众功臣的辅佐下实现了国家制度建立之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大一统,这些功臣世家日后逐步演变为外戚、士族,由他们的家族成员、门生故吏所形成的庞大的社会关系是影响整个东汉政治、文化与社会的主导力量。本文将结合光武中兴时期的势力分布与政策主张,着重呈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功臣家族的谱系脉络。通过考证,了解东汉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为东汉军功、
学位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本体研究方面,对反递复句的语用功能进行分类整合并进行一定的补充,之后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反递复句进行研究。我们从习得偏误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反递复句的偏误现象,分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对反递复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提出设想,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外汉语学界对反递复句的研究,并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照。论文共
陆贵山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文艺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成就斐然,他的文艺思想为我国文艺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陆贵山作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始终对现实中的“人”抱有极大的关注,其文艺思想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充满着人文的关怀。但目前学术界对陆贵山文艺思想中人学维度的系统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本文试
学位
“魏晋风度”、“麈尾清谈”、“放达任诞”均为学者们在探究魏晋名士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热点名词。对于这些热点名词产生背后的、关于深层审美范畴与思想价值的关系,学者们却很少有呈系统、体系的概括归纳。《世说新语》全书以零散化、凝练化、趣味性的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展现出当时名士们清谈放诞的士风以及士大夫倾轧相斗的现实,进而来表达士人内在的审美观与思想观,故其书中并不具备典型、成熟的理论形态。笔者尝试对《世
成功的语言交际依赖于对听觉词汇声音信息的识别,而这一过程往往轻松高效。为这一过程提供合理的解释成为了过去几十年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并涌现出一系列理论与模型(如:词群激活模型,Marslen-Wilson,1987;合并模型,Norris et al.,2000;邻域激活模型,Luce&Pisoni,1998;Vitevitch&Luce,1999;轨迹模型,McClelland&Elma
学位
戴维·洛奇(1935-)是一位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力的的英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曾被选为“布克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兼任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洛奇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洛奇因其在对传统小说形式创作方面创新与实验而著称,他在传统传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将其发展为传记小说,突破对传统传记与小说、真实与虚构间的界限及传记原有的样式。而小说《作者,作者》正是洛奇实现传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