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Amy Tan),生于1952年,是20世纪继汤亭亭之后华裔美国作家中又一位开拓者,被称为“具有罕见才华的优秀作家”和“讲故事的大师”。谭恩美以自己的第二代华裔移民身份和与母亲的关系为灵感和创作来源,在其作品中生动体现了第一代华裔移民母亲与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之间的强烈冲突以及如何重新认识自身双重身份的问题。谭恩美凭借第一部作品《喜福会》获得了1991年的国家图书奖,而《接骨师之女》则被认为是她作品中描写中国移民母女关系的最具自传性和深刻意义的代表作,小说以半自传的方式讲述一家三代女性的不同历史际遇,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概念“文本的历史性”看到了文本与其历史背景之间的动态联系,认为文本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同时,它们也会参与社会历史的建构。本文将以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作为研究文本,以文本的历史性作为结构支撑,从性别、文化、种族三个角度分析文本对历史的反映及建构作用。
第一部分将主要从文本在性别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女性地位进行折射及参与华裔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两方面,探讨该小说的“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华裔母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受到的性别压迫,即外婆宝姨在中国封建父权社会的沉默,女儿露丝在美国白人男性至上社会中的失语,反映出历史上华裔女性无法摆脱的双重从属地位,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虽然外婆宝姨遭受着失语的痛苦和折磨,但从未向压迫女性的男权社会低头。女儿露丝放弃为他人执笔,选择书写自己、自己家族的故事,体现了她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两代女性对性别压迫的反抗也有助于确立女性主体性,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将主要从文本在文化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在美国主流思想的渗入中产生的文化困境进行折射及参与文化杂糅的建构两方面,探讨“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第一代华裔母亲茹灵在美国固守中国性,成为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失语者”。第二代华裔移民女儿露丝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抗拒,竭力想摆脱以其母亲茹灵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及其华裔身份,以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但是,作为华裔的身份也使露丝无法真正地被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所接受,她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反映出历史上华裔移民陷入的双重文化困境,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母女两代人对双重文化的接纳也有助于文化杂糅的建构,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茹灵经历了无数的不幸和艰辛之后,与女儿的关系达到的和谐也象征着她冲破了长期东西文化冲突的困境,在西方主流文化中打破“失语”。通过心理认同和亲身体验,露丝对中美两种文化的认同,建构了文化包容性。
第三部分从文本在种族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女性在美国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歧视进行折射及参与种族和谐的提倡两方面,探讨“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第一代华裔移民茹灵受到的美国白人社会的不公平种族待遇,同样,尽管在美国出生但身为华裔女儿的露丝也无法被美国白人社会所认同,反映出历史上美国白人社会对华裔移民的种族歧视,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露丝重新审视与雅特的关系,获得了相互尊重;母亲茹灵在唐先生的爱与帮助下,实现了和谐;而母女二人在周围人的帮助下所获得的相互尊重、体贴关怀,也有助于建构和谐的种族关系,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突出谭恩美以华裔女性在中国封建父权社会与美国白人男性至上社会受到的双重压迫,鼓励华裔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以华裔女性在双重文化的影响下的文化困境呼吁文化杂糅的建构,以及华裔女性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中受到的种族歧视,提倡种族和谐思想的创作意图。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概念“文本的历史性”看到了文本与其历史背景之间的动态联系,认为文本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同时,它们也会参与社会历史的建构。本文将以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作为研究文本,以文本的历史性作为结构支撑,从性别、文化、种族三个角度分析文本对历史的反映及建构作用。
第一部分将主要从文本在性别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女性地位进行折射及参与华裔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两方面,探讨该小说的“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华裔母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受到的性别压迫,即外婆宝姨在中国封建父权社会的沉默,女儿露丝在美国白人男性至上社会中的失语,反映出历史上华裔女性无法摆脱的双重从属地位,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虽然外婆宝姨遭受着失语的痛苦和折磨,但从未向压迫女性的男权社会低头。女儿露丝放弃为他人执笔,选择书写自己、自己家族的故事,体现了她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两代女性对性别压迫的反抗也有助于确立女性主体性,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
第二部分将主要从文本在文化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在美国主流思想的渗入中产生的文化困境进行折射及参与文化杂糅的建构两方面,探讨“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第一代华裔母亲茹灵在美国固守中国性,成为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失语者”。第二代华裔移民女儿露丝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抗拒,竭力想摆脱以其母亲茹灵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及其华裔身份,以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但是,作为华裔的身份也使露丝无法真正地被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所接受,她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反映出历史上华裔移民陷入的双重文化困境,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母女两代人对双重文化的接纳也有助于文化杂糅的建构,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茹灵经历了无数的不幸和艰辛之后,与女儿的关系达到的和谐也象征着她冲破了长期东西文化冲突的困境,在西方主流文化中打破“失语”。通过心理认同和亲身体验,露丝对中美两种文化的认同,建构了文化包容性。
第三部分从文本在种族层面,对历史上华裔女性在美国受到白人主流社会的歧视进行折射及参与种族和谐的提倡两方面,探讨“文本的历史性”。一方面,文本中第一代华裔移民茹灵受到的美国白人社会的不公平种族待遇,同样,尽管在美国出生但身为华裔女儿的露丝也无法被美国白人社会所认同,反映出历史上美国白人社会对华裔移民的种族歧视,体现了文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对历史的折射。另一方面,露丝重新审视与雅特的关系,获得了相互尊重;母亲茹灵在唐先生的爱与帮助下,实现了和谐;而母女二人在周围人的帮助下所获得的相互尊重、体贴关怀,也有助于建构和谐的种族关系,体现了文本的塑造作用。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突出谭恩美以华裔女性在中国封建父权社会与美国白人男性至上社会受到的双重压迫,鼓励华裔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以华裔女性在双重文化的影响下的文化困境呼吁文化杂糅的建构,以及华裔女性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中受到的种族歧视,提倡种族和谐思想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