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以功能理论中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来分析译者翻译行为的目的性。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家Hans.J.Vermeer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并对翻译提出了新的定义和标准,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众所周知中国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倍受中西方汉学家,学者以及翻译学家的高度重视。从19世纪开始西方掀起古诗英译的热潮,从此许多中西方翻译学家尝试着翻译中国古诗,阿瑟·韦利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弹性节奏”直译的手法忠实的表现了中国古诗的艺术美感,从而达到了吸引更多西方读者兴趣并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原诗的意境的目的。随着的社会的进步和翻译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古诗翻译方法越来越多。在当今诗歌翻译界许渊冲就以其“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论而著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实现,许渊冲经历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衰,他深深感到要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为此目的他用自己的翻译实践把中国古诗的“三美”表现得淋漓精致。对于这两位杰出的翻译学家的优秀作品,甚至更多其他学者的作品来说,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且公认的翻译标准来衡量何种翻译技巧最佳或译文达到何种效果最好。本文通过用目的论为指导,在对比分析阿瑟·韦利与许渊冲的中国古诗“音、形、意”三方面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中,进一步证明各个翻译学家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的运用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从而揭示只要符合翻译目的翻译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本文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提高人们对目的论以及中国古诗翻译的认识,并鼓励广大学者投身中国古诗翻译中去,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