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应用于外周血中稀有细胞分选的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and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液检测是临床分析多种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血液循环系统中出现了两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即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和胎儿有核红细胞(Fetal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fNRBCs)。通过对CTCs或fNRBCs进行检测、富集和分析,可以分别应用于非侵袭性的癌症诊断和无创产前诊断(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NIPD)。据研究,CTCs是一类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灶脱落,进入外周血中循环的肿瘤细胞,数量极其稀少且通常具有较大地形成新的肿瘤转移灶的潜能。临床上,对癌症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进行计数能够作为多种癌症的重要预后指标。进一步地,对CTCs进行细胞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可以促进肿瘤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此外,对CTCs进行体外培养,可以用于个性化药物反应测试研究。与CTCs类似,孕妇外周血中的fNRBCs数量非常稀少。这类细胞直接来源于胎儿并包含全部的胎儿基因组信息,可应用于胎儿先天性疾病的检测与诊断。然而,外周血中存在大量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s)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对检测和分选这两类稀有细胞进行生物医学应用造成了极大的干扰。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微量流体的精确操作,微流控芯片能够从众多的血细胞中高效、纯净地分离出CTCs或fNRBCs,促进了这两种稀有细胞的生物医学应用。微流控芯片应用于稀有细胞富集和分选具有独特的优点:(1)芯片微通道的有限体积可以有效地缩减样品用量,提高反应速度;(2)微流体通道的几何尺寸与细胞的大小和形状非常匹配,能够实现单个细胞的固定和分析;(3)在微流控芯片中可以灵活地制造许多不同的微结构作为功能单元,提高分选效率;(4)小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具有较大的产业化潜能。本论文首先概括了CTCs和fNRBCs领域的研究进展,然后基于微流控技术,开展了对于这两种稀有细胞的分选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新型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选胎儿有核红细胞用于无创产前诊断。首先,引入一种大尺寸、高密度的二氧化硅微球(30μm,2.0 g/m L)在其表面包裹一层生物可降解的明胶纳米薄膜,并嫁接上胎儿有核红细胞特异性识别抗体(抗CD147)。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作用,将靶细胞捕获在微球表面,从而扩大靶细胞与外周血中正常血细胞之间的密度差。然后,利用优化密度后的Percoll分离液(1.15.0 g/m L)将捕获有靶细胞的微球纯化并富集。最后,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对微球表面明胶纳米膜的降解作用,实现靶细胞的释放和回收。基于此方法,我们对不同孕周(10至30周)的孕妇外周血中fNRBCs进行了分选并计数,并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实现了胎儿染色体多倍体的诊断。2.新型微流控芯片结合纳米材料实现高灵敏度的胎儿有核红细胞检测。在这个工作中,我们提出一种特殊设计的微流控芯片,将优化的鱼骨结构与弯曲沟道相结合来产生微涡流作用,大大增强流体中的细胞与沟道内壁的碰撞几率和相互作用;同时,利用合成的明胶纳米颗粒在芯片内部形成粗糙纳米表面,一方面为抗体分子提供较多的结合位点,同时增强细胞贴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后续将捕获到的细胞从芯片内部进行释放回收。基于此芯片,我们成功从早孕阶段(7至13周)的孕妇外周血中分离出胎儿有核红细胞,并成功实现不同类型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这有利于实现基于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早期无创产前诊断。3.声液滴芯片应用于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可控释放与回收。首先,利用明胶纳米颗粒在玻璃衬底上制备出纳米芯片,并嫁接上CTCs特异性识别抗体(抗Ep CAM),以实现对癌症患者外周血中CTCs的高效捕获;然后,利用声液滴芯片将含有MMP-9酶的氧化海藻酸钠溶液(OA-MMP-9)喷射到纳米基底上,通过对OA-MMP-9液滴的精准定位和尺寸控制,局部可控地降解纳米基底,最后经氯化钙溶液处理原位形成海藻酸钙凝胶球包裹住单细胞,从而实现单个靶细胞的定点释放与回收。通过优化纳米颗粒的浓度、孵育时间,达到了最优的捕获效果;通过调节脉宽参数,可控制OA-MMP-9液滴在纳米基底上的大小,进而得到不同粒径大小的凝胶球用于单个CTC的释放。基于最优的实验参数,我们采集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进行CTCs的捕获与可控释放,并应用于后续的基因分析,成功检测出患者PIK3CA基因上的3140A/G(H1047R)突变。
其他文献
光可以转换为荧光/磷光/光声信号和/或光热/光动力效果,因此其在生物成像、医学诊断、光疗法和诊疗一体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比于常规的紫外光和可见光,近红外(NIR)光具有较低的光毒性、较低的组织吸收、较少的光子散射以及较深的组织穿透力,因此更适合生物应用。此外,纳米材料也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易于整合多种功能以及纳米级效应等优点。因此,结合近红外光和纳米材料的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是造成仔猪腹泻和死亡的重要潜在原因。松树皮来源广泛,且富含多酚活性成分,松树皮多酚(PBP)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强,能够缓解仔猪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肠道炎症的发生。本试验通过确定提取时间、料液比和酶的种类等主要工艺参数,建立了松树皮多酚的酶解提取工艺,通过LC-MS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PBP的多酚组分和含量。通过建立LPS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模型,测定PBP对
卵菌是类真菌微生物,具有与丝状真菌相似的形态特征,可引起腐霉病、疫霉病、霜霉病和白锈病等多种破坏性的植物疾病,但在进化关系上与异型、双鞭毛的金褐藻相近。随着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大量卵菌基因组被测序完成,为我们研究卵菌系统进化和致病因子分析提供了机会。但专性生物营养型和半生物营养型病原体的分子基础或进化的研究还不完善。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方法对National Center for B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与油料作物,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与矿物质,同时也是嗜钙作物。为探究施钙对酸性红壤花生抗病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设计相关试验并调查分析了施钙处理对南方酸性红壤种植的花生常见病害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了施钙与对照下对钙敏感花生品种湘花2008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根系内生微生物及叶际微生物真菌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同时通过转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猪群中引起免疫抑制的重要病原体,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目前疫苗免疫仍然是预防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因PCV2毒株变异快、疫苗保护期短、现有疫苗交叉保护效果差等问题,单纯的疫苗免疫不能根除PCV2的感染。PCV2属于免疫抑制性病毒,在与宿主共同进化时,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不断建立复杂的机制来生存,依靠单一药物很
双生病毒科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依赖烟粉虱以持久循回方式传播,病毒的CP蛋白在烟粉虱的传毒过程中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烟粉虱与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差异显著,与不同的烟粉風隐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以及不同的病毒或者同一病毒的不同株系组成的不同组合有关,但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苎麻花叶病毒(Ramie mosaic virus,RaMoV)是在我国新发现的双组份双生病毒,通过烟粉虱传播扩散。
草鱼出血病长期制约我国草鱼产业健康发展。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草鱼(Ctenopharymgodon idellus)同属雅罗鱼亚科,赤眼鳟抗GCRV免疫分子的功能探讨可为草鱼抗病育种机理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TLR7亚家族(TLR7、TLR8和TLR9)在赤眼鳟和草鱼抗GCRV时所发挥的作用,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
中国当前正处于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两种体系并存并向土壤系统分类过渡的阶段。两种分类体系均以土壤发生学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土壤形成过程并合理地进行土壤系统分类。水耕人为土是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植稻土壤类型,其对应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体系中的水稻土。本研究旨在探讨湖南典型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揭示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对水耕人为土发生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发生分类
嵌入式(Near surface mounted,简称NSM)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加固方法因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和施工难度低而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青睐,以磷酸镁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MPC)作为界面黏结剂的MPC-NSM-FRP加固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环氧树脂黏结剂耐久性能的不足,延长被加固结构的服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和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均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是在我国种植和食用最为广泛的两个种,采收时果实一般分别呈红色和绿色,分别俗称花椒和青花椒(本文分别将二者称为红花椒和青花椒)。花椒果皮因其独特的辛麻味被广泛用作调味品。近年来花椒的种植规模增长迅速,而目前对花椒的基础研究,尤其是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