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嵌入式(Near surface mounted,简称NSM)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加固方法因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和施工难度低而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青睐,以磷酸镁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MPC)作为界面黏结剂的MPC-NSM-FRP加固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环氧树脂黏结剂耐久性能的不足,延长被加固结构的服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嵌入式FRP与混凝土粘结界面基于塑性损伤理论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516081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嵌入式(Near surface mounted,简称NSM)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加固方法因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和施工难度低而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青睐,以磷酸镁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简称MPC)作为界面黏结剂的MPC-NSM-FRP加固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环氧树脂黏结剂耐久性能的不足,延长被加固结构的服役寿命,促进NSM-FRP加固方法的推广应用,具有显著的研究意义与广阔的工程应用价值。黏结界面是MPC-NSM-FRP加固系统的薄弱环节,界面黏结性能决定了加固效果,既有研究中缺少FRP筋与MPC的界面黏结性能这一关键内容,有必要对FRP筋与MPC的界面黏结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为此,本文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对FRP筋与MPC的界面黏结性能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MPC的剪切断裂性能试验研究。FRP筋与MPC的界面黏结问题中,MPC内部裂纹在黏结应力作用下发生扩展是导致界面黏结失效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断裂力学理论,以MPC的剪切断裂能定量表征MPC断裂性能对其与FRP筋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设计制作了21个带双缺口的MPC立方体试件,通过双面直剪试验研究了MPC的剪切断裂性能,分析了破坏模式与断裂机理、荷载-位移关系、剪切强度和剪切(Ⅱ型)断裂能等。并基于边界效应理论研究了MPC剪切断裂能的尺寸效应,最终推算得到了MPC的真实断裂能。(2)FRP筋与MPC的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本文考虑了MPC剪切断裂能、FRP筋直径、黏结长度和FRP筋表面形式四个关键因素的影响,设计制作了86个中心拔出试件,对FRP筋与MPC的界面黏结性能展开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黏结滑移关系和黏结滑移特征值。采用了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探明了界面黏结性能的显著影响因素。采用了控制变量试验设计方法,逐一分析了各因素对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效应。采用了FRP筋表面粘贴应变片的试验手段,通过实测的FRP筋轴向应变推算得到了局部黏结应力-滑移关系,并拟合了黏结应力分布的位置函数。(3)FRP筋与MPC的界面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研究。基于对试验实测黏结滑移曲线特征的分析,结合对已有典型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的剖析,提出了适用于FRP筋与MPC界面的分段式平均黏结滑移本构模型,通过引入位置函数,建立了考虑位置变化的局部黏结滑移本构模型。根据所提出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进行了理论解析,揭示了黏结应力在不同阶段的传递机理以及界面黏结失效机制。(4)黏结滑移特征值的计算方法研究。特征黏结应力与特征滑移值是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的关键控制变量,本文基于试验结果与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简称OLS)建立了考虑关键因素影响的黏结滑移特征值计算模型,并提出了拉拔承载力计算模型、FRP筋基本锚固长度计算模型、FRP筋与MPC的界面断裂能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了FRP筋与MPC的黏结性能整体优于FRP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性能。通过定义模型因子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厘清了模型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采用回归分析选定核心函数并构建了相关函数,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此外,采用了分位数回归方法建立了黏结滑移特征值的分位数回归模型,以全面描述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黏结滑移特征值的分布全貌及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变化趋势,对基于OLS法的均值回归模型进行了补充与扩展。
其他文献
芥酸是菜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之一,已有研究发现其能显著降低陆生动物的生产性能。然而芥酸对水产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通过生长试验考察芥酸对生长中期草鱼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组织结构、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血清D-乳酸含量、肠道紧密连接、肠道粘附连接、肠道氧化损伤和肠道细胞凋亡及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并确定生长中期草鱼饲料中芥酸的控制剂量;第二,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芥酸对草鱼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而稻瘟病是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 RNA及抗病基因(R基因)在调控稻瘟病的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十分必要深入研究mi RNA和R基因在稻瘟病抗性中的作用机制。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通过对水稻感病材料和抗病单基因系材料接种稻瘟菌,鉴定了一批响应稻瘟菌侵染,而且在抗感不同的水稻材料中有表达差异
光可以转换为荧光/磷光/光声信号和/或光热/光动力效果,因此其在生物成像、医学诊断、光疗法和诊疗一体化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相比于常规的紫外光和可见光,近红外(NIR)光具有较低的光毒性、较低的组织吸收、较少的光子散射以及较深的组织穿透力,因此更适合生物应用。此外,纳米材料也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易于整合多种功能以及纳米级效应等优点。因此,结合近红外光和纳米材料的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是造成仔猪腹泻和死亡的重要潜在原因。松树皮来源广泛,且富含多酚活性成分,松树皮多酚(PBP)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强,能够缓解仔猪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和肠道炎症的发生。本试验通过确定提取时间、料液比和酶的种类等主要工艺参数,建立了松树皮多酚的酶解提取工艺,通过LC-MS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PBP的多酚组分和含量。通过建立LPS诱导猪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模型,测定PBP对
卵菌是类真菌微生物,具有与丝状真菌相似的形态特征,可引起腐霉病、疫霉病、霜霉病和白锈病等多种破坏性的植物疾病,但在进化关系上与异型、双鞭毛的金褐藻相近。随着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大量卵菌基因组被测序完成,为我们研究卵菌系统进化和致病因子分析提供了机会。但专性生物营养型和半生物营养型病原体的分子基础或进化的研究还不完善。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方法对National Center for B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与油料作物,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与矿物质,同时也是嗜钙作物。为探究施钙对酸性红壤花生抗病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设计相关试验并调查分析了施钙处理对南方酸性红壤种植的花生常见病害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比较了施钙与对照下对钙敏感花生品种湘花2008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根系内生微生物及叶际微生物真菌与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同时通过转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猪群中引起免疫抑制的重要病原体,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目前疫苗免疫仍然是预防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因PCV2毒株变异快、疫苗保护期短、现有疫苗交叉保护效果差等问题,单纯的疫苗免疫不能根除PCV2的感染。PCV2属于免疫抑制性病毒,在与宿主共同进化时,为了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不断建立复杂的机制来生存,依靠单一药物很
双生病毒科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依赖烟粉虱以持久循回方式传播,病毒的CP蛋白在烟粉虱的传毒过程中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烟粉虱与病毒之间的互作关系差异显著,与不同的烟粉風隐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以及不同的病毒或者同一病毒的不同株系组成的不同组合有关,但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苎麻花叶病毒(Ramie mosaic virus,RaMoV)是在我国新发现的双组份双生病毒,通过烟粉虱传播扩散。
草鱼出血病长期制约我国草鱼产业健康发展。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草鱼(Ctenopharymgodon idellus)同属雅罗鱼亚科,赤眼鳟抗GCRV免疫分子的功能探讨可为草鱼抗病育种机理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TLR7亚家族(TLR7、TLR8和TLR9)在赤眼鳟和草鱼抗GCRV时所发挥的作用,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
中国当前正处于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两种体系并存并向土壤系统分类过渡的阶段。两种分类体系均以土壤发生学原理为指导,深入研究土壤的发生学特性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土壤形成过程并合理地进行土壤系统分类。水耕人为土是指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植稻土壤类型,其对应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体系中的水稻土。本研究旨在探讨湖南典型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揭示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对水耕人为土发生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发生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