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多学科同步观察分析,客观评价温针灸与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期望进一步规范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提供严谨的科研资料。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研究方案要求的慢性腰肌劳损的患者。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穴位埋线治疗组与温针灸对照组,各组均不少于30例。病例分组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治疗方法:温针灸组:选穴:肾俞(双)、大肠俞(双)、阿是穴(1-2个)。采用工具:清艾条,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操作方法:令患者取适当体位,选用1.5寸的毫针,依据患者的体型刺入一定的深度,得气以局部酸胀或向下肢放射为宜。将清艾条切成2cm的艾柱作为温灸热源,点燃底部,插入毫针针柄顶端,每次灸2壮,时间约30分钟。疗程:一周三次,共治疗三周,观察各周疗效,同时追踪治疗一个月疗效。穴位埋线组:选穴:肾俞(双)、大肠俞(双)、阿是穴(1-2个)。采用工具:000号医用铬制羊肠线,8号注射针头做针管,直径0.3mm的2寸毫针做针芯。操作方法:患者取适当体位,医者将约lcm长的羊肠线从8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此时注射针头内的毫针稍退后),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穴位皮肤消毒,术者左手绷紧皮肤,将针头快速刺入穴内1.5cm-2.0cm。然后将针芯内的毫针向内用力,同时缓慢将8号针头退出,使肠线留于穴内,查无线头外露,消毒敷料及胶布敷贴针孔24小时。疗程:一周一次,共治疗三周,观察各周疗效,同时追踪治疗一个月疗效。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最后客观评价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统计计算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试验。本临床研究共有合格受试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两组可比性检查: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症状、体征、舌象、脉象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53.3%,显效率为23.3%,有效率为16.6%,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43.3%,显效率为26.67%,有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与温针灸相当。两组治疗后冷痛重着或麻痛变化情况、持续固定痛变化情况、活动不利变化情况、腰部压痛情况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两种疗法在以上这些方面的疗效相当。疼痛强度变化情况、隐痛或酸痛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穴位埋线疗法比温针灸疗法更能减轻疼痛。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冷痛重着或麻痛、持续固定痛、得热痛减或喜温喜按、劳累、晨起、久坐加重、痛有定处、活动不利、腰部压痛、压痛点个数、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脉沉迟缓或沉紧,或脉涩脉或细者等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两种疗法在以上这些方面的疗效相当。隐痛或酸痛消失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穴位埋线疗法比温针灸疗法更能消除患者隐痛或酸痛症状。安全性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均无异常。不良事件观察:两组治疗后均未见不良反应。表明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安全。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与温针灸相当,针灸疗法的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