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户外的旅游活动也日益增多。在全球气候变化明显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的能耗问题也日趋严重,需要得到一定的重视。研究景区建筑外部空间中的微气候有利于减少能耗,提高人的舒适度,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健康和安全的环境,并且能够拓宽节能建筑设计的思路,最终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不同景观特色、不同地理位置所对应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点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限定于四川丘陵地区的旅游景区。通过阅读和整理国内外关于“微气候、舒适度、旅游气候”的文献,从微气候分析、微气候评价、旅游气候舒适度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工作重点及研究成果:一、选取出四川丘陵地带的四个典型地区(宜宾、乐山、泸州和绵阳),根据其典型年的气象数据,对四个地区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风四个方面的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出折线图,并对整个四川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进行总结归纳。二、对国内外微气候评价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分析典型微气候评价模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根据四川丘陵地区的气候特征选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微气候评价模型。本文选定简化后的WBGT指标评价四川丘陵型旅游景区夏季室外微气候,TS-Givino指标法评价冬季室外微气候。三、以典型的四川丘陵型旅游景区蜀南竹海为例,运用实验仪器从夏、冬两季对景区的微气候进行客观实测,主要实测的环境参数有:太阳辐射、风速、温度、湿度,分别对夏冬两季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夏冬两季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主观的微气候舒适度问卷调查并评价,并对主客观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四、分析微气候舒适度与景区内建筑要素(建筑体形、建筑朝向、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色彩)以及绿植、水体等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基于微气候理论研究、实测情况以及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本文从建筑选址、建筑本体设计、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并提出优化策略。对于旅游舒适度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是在大尺度范围对气候和环境进行研究,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以小尺度的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微气候进行分析和评价,但针对丘陵地区的较少。本文根据对四川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的分析,提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微气候评价模型,并通过夏冬两季的实测和问卷调查,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微气候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优化建筑要素、营造良好微气候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