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ICC)培养的研究已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且它也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将近8年,那么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如何呢?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和他们的语言能力平衡发展?导致以上现状的潜在因素有哪些呢?
中国知网(CNKI)的一项统计数据(1999-2010)显示,“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词条对应的研究论文有1875篇文章,与“跨文化交际和高中英语教学”词条对应的研究论文只有33篇文章,而这所有的文章里,实证研究少之又少。这些数据表明,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还远远不足。“从国内跨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需要特别强调实证研究……而我们做的实在太少了”。(胡文仲,2005:5)本研究就是要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解答第一段中提到的三个问题。
本研究以江苏省仪征中学150名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定量研究包括一份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和两份调查问卷,定性研究是对学生的访谈。在Byram(1997)的跨文化能力的模式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跨文化知识、行为和意识三部分组成,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也由相应的跨文化知识测试、行为测试和意识测试三部分组成。其中,知识测试和行为测试是在国内文化学者王振亚(1990)设计的“社会文化测试卷”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研究对象为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基本适应王振亚的测试试卷难易程度,但本研究还是去掉了有难度的部分,加入了高中生使用英语教材(牛津版)中所涉及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在此之后,通过试验研究(Pilot Study),本研究还对试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文化测试和行为测试足切实可行的;而对文化意识的测试则使用了本身具有很高信度和效度的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Chen& Starosta,2000)。两张问卷借鉴了张红玲(2001)对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中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以便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找出导致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潜在因素。在定量研究的基础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找了10名学生进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导致现状的因素。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1、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不能让人满意。对受试者知识、行为和意识的检测结果表明:只有意识这一项得分刚刚及格,其他两项得分均不及格,其中行为得分最差。此外,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且不相关,因此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这些组成要素要分开培养。
2、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和他们语言能力平衡发展,而是远远滞后于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此外,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不相关,这表明受试者的语言能力并不能保证其有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明确的文化教学。
3、教师并没有全力贯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还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文化教学没有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自己也没有能力进行系统的文化教学;教科书和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都是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不佳的潜在因素。
本研究的主要教学启示在于:1)在英语测试尤其是在英语高考中应当增加专项的文化测试,通过积极的测试后效应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对英语教师进行文化培训;3)改善英语教材,使文化内容在英语教材中系统化。
本研究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不够大,所以研究结果足否具有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其次,分层抽样的访谈数量有限,不能代表所有样本;最后,问卷和访谈也只是涉及到文化教学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反映全面的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