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和治疗特点常常发生免疫力低下,发生肝炎病毒感染,感染肝炎病毒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较大影响。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所有收治住院的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数据,明确:1.描述血液内科住院患者合并肝炎病毒的病原学分布特征、临床流行病学、人口学和时间季节趋势;2.分析血液病合并肝炎病毒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3.建立血液病肝炎病毒生存预后风险预测模型;4.提出全科管理对策。为感染肝炎病毒的血液病患者早期明确病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以有效避免因漏治、误治,进一步提高血液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率及提高血液病的缓解率。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住院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液病类型分类、血型、籍贯、婚姻、职业,是否有肝硬化、脂肪肝、其他感染源(细菌、真菌、细菌真菌联合感染)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IBIL、TBA、GGT、ALP、PT、WBC、NEU、LYM、RBC、HGB、PLT;病毒活动、病毒再激活、切脾、化疗、骨髓移植(HSCT)和抗病毒等情况。统计软件R(Version 4.1.1;R Core Team,2021)用于统计描述与推断,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对不同肝炎病毒组间,死亡组与存活组组间特征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分析、X2检验。此外,单因素Cox回归模型用于进一步评价每个特征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联,单因素Cox回归模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以探索肝炎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最后,建立肝炎病毒患者生存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C-index、Calibration等指标选定预测精准度较高的Cox回归模型。检验水准a为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861例,其中男性458例(占53.2%),女性403例(占46.8%),平均年龄为53.33±14.72岁;入院肝炎病毒感染来自泸州市的较多,有546例(占63.6%);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有788例(占91.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有324例(占37.6%);血型以0型RH阳性较多,有321例(占37.4%);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期间至我科就诊的人数为142、157、200、208、155人。肝炎病毒以HBV感染为主,有815例(占94.7%)。45-59岁年龄段人数为主,有349例(占40.5%)。2.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特征描述结果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mphoma,NHL)患者居首位,有257例(占29.8),其次是白血病(leukemia),有162例(占18.8%),第三位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有77例(占8.9%)。肝硬化67例(占7.8%),脂肪肝17例(占2.0%),初诊时处于病毒肝炎活动的有263例(占30.5%),病程中肝炎再次活动的有463例(占55.8%)。这些患者的治疗情况显示,切脾6例(占0.7%),化疗 435(占 50.5%),HSCT 36 例(占 4.2%),抗病毒 465 例(占 54%),药物以恩替卡韦为主,有415例(占48.3%),平均住院费用19137.74(9957.59,36528.80)元。3.乙肝组,丙肝组,其他肝炎病毒组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肝炎病毒患者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1)在不同血液病类型的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是有差异的,X2=6.529,P=0.032;(2)肝炎活动率:丙肝组<乙肝组<其他组,X2=6.512,P=0.039;(3)AST:乙肝组<丙肝组<其他组,X2=7.595,P=0.022;(4)TP值:乙肝组<其他组<丙肝组,X2=7.980,P=0.018。肝硬化、脂肪肝、肝炎病毒再激活、感染源、ALT、ALB等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肝炎病毒患者治疗情况比较结果显示:(1)化疗:乙肝组>其他组>丙肝组各组,X2=6.512,P=0.035;(2)抗病毒:乙肝组>其他组>丙肝组,X2=8.661,P=0.013;(3)住院费用:乙肝组>其他组>丙肝组各组,X2=7.379,P=0.025。各组患者的切脾、HSCT等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死亡组与存活组组间特征的比较结果显示肝炎病毒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更高,t=-2.805,P=0.005;死亡组患者的肝硬化患者占比更高,X2=35.349,P<0.001;肝炎病毒再激活患者死亡率更高,X2=7.792,P=0.005;细菌真菌联合感染者占比更高,X2=9.007,P=0.011;AST、DBIL、GGT、PT更高;ALB、NEU、RBC、HGB更低。死亡组患者的化疗占比更低,X2=22.886,P<0.001。5.血液内科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第1、2、3、4、5 年生存率分别为 0.776,95%CI[0.747,0.805];0.734,95%CI[0.703,0.766];0.706,95%CI[0.672,0.742];0.661,95%CI[0.619,0.706];0.514,95%CI[0.371,0.712]。6.肝炎病毒患者出现死亡事件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型(0+)、肝硬化、化疗、TP、ALB、ALP、WBC、RBC、HGB、PLT、细菌真菌联合感染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年龄=1.013,P=0.006)、肝硬化(HR 肝硬化=2.078,P<0.001)、化疗(HR 化疗=0.488,P<0.001)、WBC(HRWBC=1.003,P<0.001)、HGB(HRHGB=0.995,P=0.008)、ALP(HRALP=1.001,P<0.001)、ALB(HRALB=0.979,P=0.006)、感染(细菌+真菌)(HR感染(细菌+真菌)=1.730,P=0.001)与肝炎病毒患者是否发生死亡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7.肝炎病毒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采用C-index评价model 1、model 2、model 3的预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在整个随访时间长度上C-index图像高度重合,最终选择变量较少的Model 1作为最终的风险预测模型。结论:1.本研究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有861例,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为53.33±14.72岁,泸州地区较多,已婚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血型以0型RH阳性较多;NHL感染肝炎病毒常见;肝炎病毒以HBV感染为主。2.不同肝炎病毒组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1)肝炎活动率:丙肝组<乙肝组<其他组;(2)AST:乙肝组<丙肝组<其他组;(3)TP值:乙肝组<其他组<丙肝组。3.年龄、肝硬化、化疗、TP、ALB、ALP、WBC、RBC、HGB、PLT、细菌真菌感染与患者的预后相关。4.本研究初步构建用于识别高危人的肝炎病毒感染预后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评估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