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I锚定双功能HIV进入抑制剂的基因治疗策略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HIV病毒被鉴定发现以来,它一直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病原体,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至今已有近40年的努力,安全有效的疫苗尚无问世,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依然是控制病毒感染的金标准治疗手段。由于HAART不能根除HIV,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该疗法才能预防病毒相关免疫缺陷的出现。该疗法的局限性,如长期使用带来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也愈来愈明显。因此,一种有效且低毒性的替代疗法已经成为了抗击HIV感染方面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目前,功能性治愈策略的研制是全球艾滋病治疗研究的重点。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概念是可行的,并且提示基因治疗策略在实现HIV的功能性治愈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前景。在基因治疗背景下,基因修饰的HIV抗性细胞也就成为了一种最具治疗潜力的手段。基于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的思路,通过降低或消除细胞表面CCR5蛋白表达,多种靶向CCR5策略已经被用于生产HIV抗性(HIV-resistant)细胞。尽管靶向CCR5策略很难产生耐药性毒株,这种策略制备的HIV抗性细胞仍然允许X4嗜性和双嗜性(R5X4)病毒株的感染。因此,具有广谱和强效抗病毒特性的HIV靶细胞亟需研究。
  本课题旨在利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平台将靶向病毒Env不同位点的进入抑制剂表达于HIV靶细胞表面,获得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的细胞。首先,我们利用GPI锚工具将靶向gp41蛋白的短肽膜融合抑制剂2P23锚定和表达在靶细胞表面,并通过共聚焦实验证明GPI-2P23主要靶向在细胞膜表面脂筏区域。同时,FACS实验证明它的表达不影响细胞表面CD4、CCR5和CXCR4的表达水平。随后的活性评估实验证明了GPI-2P23能有效保护靶细胞免受HIV-1、HIV-2和SIV病毒感染、并且也能有效阻止HIV-1病毒包膜蛋白介导的细胞膜融合和细胞间病毒的传播。此外,GPI-2P23修饰的CD4+T细胞能够完全抵抗R5嗜性和X4嗜性的HIV-1病毒感染,并能够在病毒复制的情况下表现出选择性存活优势。在进一步研究设计与GPI-2P23靶点不同的强效GPI锚定膜融合抑制剂过程中,我们探究了GPI锚定膜融合抑制剂潜在的作用机制,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PBD基序对于GPI锚定膜融抑制剂发挥抗病毒活性是至关重要的。二是Linker对于GPI锚定膜融合抑制剂不是必需的。三是首次证实了GPI锚定膜融合抑制剂对病毒包膜蛋白的加工处理过程和子代病毒的感染性均有干扰作用,并且还发现含有PBD基序的GPI锚定膜融合抑制剂(尤其是GPI-CP41)的干扰能力更强。鉴于我们另一项研究发现的两个强效广谱的膜锚定进入抑制剂GPI-10E8(靶向gp41)和GPI-m36.4(靶向gp20),且和膜锚定进入抑制剂GPI-CP41的作用位点不同。最后,为了研究膜锚定双功能进入抑制剂,基于GPI锚定平台,多肽膜融合抑制剂(CP41)和广谱中和抗体(10E8或m36.4)融合至一个分子并表达在靶细胞表面。基于病毒感染试验和病毒包膜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试验证实了GPI-10E8-L-CP41、GPI-CP41-L-10E8和GPI-m36.4-L-CP41是膜锚定双功能进入抑制剂。总之,本研究基于靶向HIV病毒包膜蛋白不同位点的进入抑制剂,成功构建了两类膜锚定双功能进入抑制剂,并证实了其制备广谱抗性的HIV靶细胞的能力,因此作为一种HIV基因治疗策略是非常具有治疗潜力的。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中存在富含CpG的DNA片段,包括CpG岛和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CpG ODN)。CpG岛是甲基化介导基因沉默的重要靶区,与病毒复制有关。HBV准种基因组中CpG岛的特征未见报道。本研究第一部分对来源于不同临床感染阶段或结局的、不同基因型的HBV准种基因组中CpG岛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HBV准种中CpG岛与基因型及临床结局的关系。另外,CpG ODN是Toll
学位
背景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项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T细胞免疫与HBV清除相关,因此免疫治疗的开发得到广泛关注。一种以5型腺病毒(Ad)为载体,携带HBV D基因型融合蛋白治疗性疫苗TG1050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TG1050今后可能用于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研究在中国B、C基因型HBV感染人群中评估了对TG1050疫苗载体和目标蛋白抗原
学位
目的颅外动静脉畸形(ex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血管畸形中少见但危险性最大、最难治愈的类型。该病至今缺乏足够的流行病学报道,现有的治疗均有较严重的并发症风险,且多用于中晚期的AVM,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相对大样本的AVM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分析;并通过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探究应用博来霉素治疗早期AVM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病理
学位
研究目的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世界重要的卫生问题,中国是乙肝高发国家,HBV携带者有近一亿人,其中约有三千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这是我国沉重的经济、社会和卫生负担。干扰素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是目前治疗乙肝的一线用药,但个体对IFNα的应答差异是影响IFNα临床用药的主要问题。ADAR1作为干扰素旺下游重要调控基因具有广泛的RNA编辑功能,其对机体及病毒的基因有编辑调控作用。本实验室发现A
[背景]  儿童期健康是生命周期健康的关键,儿童期的维生素D(vitamin D,Vit D)缺乏更值得关注,目前关于中国学龄儿童Vit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全国范围的大型研究调查数据依然较少,其中肥胖是体内VitD营养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肥胖和体脂肪分布与VitD营养状况的关系仍存在争议。  VitD在骨矿盐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提示VitD水平和儿童骨密度(bone mineral
学位
败血症是一类由病原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的免疫反应综合症[1]。至今为止,败血症仍然是威胁着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之一。据官方数据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一百万例败血症患者,每天至少有五百名患者死亡,40%-70%的败血症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艾滋病患者[2-4]。在败血症早期,病人机体内免疫细胞被大量激活,释放出过量的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导致
学位
目的: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流感病毒感染确定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天然免疫细胞“记忆”功能的发现,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在病原体感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成为宿主抗感染领域的热点。作为承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关键衔接点,趋化因子在炎症部位淋巴细胞的转运和招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CXCL5在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筛选流感感染
目的:本研究通过全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明确我国CKD患者高血压患病、依从、药物使用及达标情况。并通过对单中心住院患者动态血压及实验室指标分析,研究CKD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左心室结构特征及相关性。方法:2013年2月到2014年1月,全国22家医院开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调查CKD1-5期患者高血压患病情况,并收集疾病史及降压药物使用信息。根据各中心所在地理纬度进行地域划分:广东省、福建省、浙江
学位
[目的]研究重症季节性流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特点,及流感起病前后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改变特征,寻找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流感确诊患者,共计42人,其中重症24人(死亡6人),轻症18人。检测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健康对照对比,分析其中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的因素。选取某病房中的9名轻症甲流患者,观
学位
背景: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目前在全世界约有370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约有2.57亿人群遭受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由于HIV和HBV有共同的感染途径,因此HIV和HBV常合并感染,共感染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共感染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