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ET/CT、是以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为基础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它利用特异性分子作为示踪剂,从分子及基因水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变化。<[18]>F-FDG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显像药物。它与葡萄糖转运体、葡萄糖激酶的高表达正相关,与细胞的增殖正相关。
PET/CT已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如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肿瘤良恶性鉴别、治疗后残留病灶与坏死组织的鉴别、肿瘤复发诊断及疗效评价、原发灶的寻找及放射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化学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全身性肿瘤(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化疗常为必需的治疗手段。由于大部分化疗药物靶向性欠佳,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增殖活跃、代谢旺盛的组织亦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临床表现为骨髓抑制、心脏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其中骨髓抑制最为常见,表现为白细胞数(WBC)、血小板(PLT)减少,严重者可出现全血减少。
淋巴瘤的骨髓浸润较为常见,HL骨髓浸润率为5﹪~14﹪。NHL骨髓浸润率为30﹪~50﹪,不同组织学亚型骨髓浸润率各不一致。淋巴瘤骨髓浸润对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可以呈全身本研究应用探讨<18>F-FDG PET/CT在骨髓中的应用。(一)应用<18>F-FDGPET/CT观察新西兰大白兔在化疗药物作用下骨髓细胞的代谢增殖变化情况;(二)利用<18>F-FDG PET/CT观察化疗及升白细胞药物对骨髓功能的影响;(三)利用<18>F-FDG PET/CT观察淋巴瘤患者骨髓浸润的代谢特点,探讨化疗对骨髓的疗效评价。
研究方法:
1.确定兔骨髓抑制合适剂量及<18>F-FDG PET/CT显像合适时间选取体重约2kg的新西兰大白兔9只,分A、B、C 3组,分别按45、75、100mg/kg剂量注射环磷酰胺(qd×3),分别于0、2、4、5、6、8、10、15天取外周血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根据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确定兔骨髓抑制的合适剂量。对正常兔行<18>F-FDG PET/CT显像,观察注射<18>F-FDG后,60min及120min代谢分布,选择显像合适时间。
2.应用<18>F-FDG PET/CT观察骨髓功能情况选取体重约2kg的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75mg/kg(qd×3)注射环磷酰胺。分别于0、4、5、6、8、10、15、20、25、30天,取5只兔耳血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行骨髓穿刺测定骨髓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计数,<18>F-FDG PET/CT显像观察骨髓增殖变化。 PET/CT显像条件:禁食4小时,按9.25~14.8MBq/kg剂量注射<18>F-FDG,120min显像。CT扫描,电压100keV,电流150mA,转速0.8s,螺距1.375:1。PET扫描2D采集,每床位3min,矩阵128×128,层厚3.275mm,数据经OS-EM迭代算法(子集30,次数3)重建。观察兔骨髓FDG代谢分布状况,测量股骨骨髓SUV(SUV<,BM>)、肌肉SUV,计算股骨骨髓与肌肉SUV的比值(UR)。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UR值与血细胞、骨髓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临床研究
<18>F.FDG PET/CT显像:患者禁食至少6小时,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18>F-FDG剂量5.55MBq/kg,注射后静息60min进行PET/CT扫描。采集范围从颅底到股骨上段,电压140keV,利用自动毫安跟踪技术选择毫安量(150~350mA),其它扫描条件见上。
(1)正常人骨髓FDG代谢增殖状况利用<18>F-FDG PET/CT观察20例正常人(无肿瘤及血液病病史,血象正常)的骨髓代谢分布,测量腰椎骨髓SUV值(SUVBM)及骨髓SUV与肝脏SUV的比值(BM/L),估算SUVBM及BM/L正常值范围。 (2)化疗及升白细胞药物对骨髓增殖情况的影响对化疗后1周的肿瘤患者(未使用升白细胞药物6例及使用升白细胞药物12例),行<18>F-FDG PET/CT显像,观察骨髓增殖情况,并测定SUV<,BM>及BM/L值。
(3)淋巴瘤骨髓浸润的判断初诊淋巴瘤患者28例,以骨髓穿刺病理提示骨髓浸润作为依据。行<18>F-FDG PET/CT显像,观察骨髓内FDG的代谢分布,测定SUV<,BM>及BM/L值,研究<18>FDG-PET/CT在诊断骨髓浸润价值。
(4)淋巴瘤骨髓浸润化疗后的评价<18>FDG-PET/CT观察5例骨髓浸润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的骨髓代谢变化情况。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治疗前后SUV<,BM>及BM/L。
研究结果:
1.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对骨髓抑制情况不同,呈剂量依赖关系。根据3组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对家兔外周血白细胞抑制情况,提示环磷酰胺75mg/kg为兔骨髓抑制的合适剂量。观察正常兔不同时间的全身代谢分布,显示120min显像骨髓摄取略高,肝脏及肠道摄取减低。
2.骨髓SUV及UR值的先降低,后升高,其变化趋势与血白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巨核细胞数变化趋势相一致。不同时间点测量的UR值与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有核细胞数、巨核细胞数进行Spearsman等级相关分析,具有相关性。提示<18>F-FDG PET/CT可以反映化疗后骨髓代谢增殖的改变。
3.临床研究
(1)正常人骨髓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FDG分布均匀,无局部摄取增高,FDG摄取与肝脏接近,SUV<,BM>均值2.59±0.19,BM/L均值0.97±0.15,CT均值198.07±55.91Hu。
(2)未使用升白细胞药物的患者,化疗后1周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PET/CT示全身骨髓摄取较正常值增高,BM/L值增高,与正常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近期使用升白细胞药物的患者,<18>F-FDG PET/CT、示全身骨髓弥漫摄取增高,BM/L值增高(2.75±0.96),与未使用升白细胞药物的患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
(3)淋巴瘤骨髓浸润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骨髓弥漫或局灶摄取增高,FDG摄取明显高于肝脏,BM/L均值(2.53±1.40)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SUV<,BM>(4.84±2.93)无统计学差异(P>0.05);CT(165.11±37.85Hu)无统计学差异(P>0.05)。28例初诊淋巴瘤的患者中,PET/CT诊断淋巴瘤骨髓浸润的灵敏度81.8﹪,特异性88.2﹪,与骨髓穿刺结果符合率85.7﹪。
(4)骨髓浸润的淋巴瘤患者多程化疗后,骨髓穿刺病理示完全缓解,<18>F-FDG PET/CT显像示骨髓FDG明显摄取明显减低,BM/L均值减低,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基于兔化疗骨髓抑制模型,<18>F-FDG PET/CT能够反映化疗后骨髓增殖代谢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18>F-FDG PET/CT能够反映化疗后及使用升白药物骨髓增殖代谢活跃情况。一方面反映了正常骨髓的增生能力;另一方面在判断骨髓浸润时,要考虑此两方面的影响。
3.<18>F-FDG PET/CT可以作为淋巴瘤骨髓浸润评价的影像学方法,弥补骨髓活检或穿刺的不足,有助于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