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构式化及构式变化理论,对“有什么X(的)”构式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语料事实,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式,探寻了该构式的构式化及构式变化过程,考察了该构式的原型、承继关系、演化机制和动因。全文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理论背景、研究现状及所使用的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有什么X(的)”共时层面的考察,本文赞成前辈对“有什么X(的)”是一个构式的鉴定,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对话体口语节目台词转写及部分小说集语料事实,对该构式允准进入的语类类型进行详细考察归类,并运用反问句的形成机制推演出各语类类型的构语意义,发现“有什么X(的)”构式内部的语义类型并不一致,具有价值否定、属性否定、条件否定和实体否定四个语义类型。第三章为“何X之有”上古时期的考察,“何X之有”是“有什么X(的)”上古时期的表现形式,在战国中期完成构式化。在构式化过程中,“何X之有”多重承继“宾助动”格式、“偏正形式‘何X’”及图式性反问构式。构式化之后的“何X之有”具有高能产性、高图式性和低组构性特征,构式内部具有属性否定和实体否定两个语义类型。第四章为“有什么X(的)”构式化及构式变化考察,两汉时期,“何+名词”作宾语由前置变为后置,“何X之有”演变为“有何X”。这一演变与这一时期疑问代词宾语由前置变为后置大体同步,反映了汉语语序发展的总趋势。两汉以后,“有·何X”继续发展,疑问代词“何”发生变化,至近古便出现了“有甚/什么X”格式。宋朝时期,组件“X”出现“VP/AP处”形式,标志着其词性明晰化,向名词化方向发展。清朝时期,“的”取代“处”,形式上“有什么·X(的)”完成句法结构上的重新调整,意义上价值否定语义类型、条件否定语义类型发展成熟,“有什么X(的)”实现构式化。第五章为“有什么X(的)”构式原型及与相关构式的承继关系考察,认为“有什么X(的)”构式原型是“有什么NP”。构式在演化过程中既存在与外部相关构式的承继关系,也存在构式内部成分之间的承继关系。“有什么X(的)”外部多重承继述宾构式“V什么0”、“何”字组成的某些名词短语做状语、名词短语做谓语和“何”字作谓语格式,构式内部“有什么AP”承继于“有什么VP”,“有什么VP”承继于“有什么NP”。第六章详细分析了“有什么X(的)”构式演化的机制和动因,认为构式演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构式演化的动因是类比思维和语言经济最大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