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关于契约文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史学学科中,还引起了语言学、法学、档案学等诸多学科的强烈关注。目前语言学界对于契约文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文字方面,由于其典型的应用文体和程式化语言特征,契约文书套语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套语研究的价值也逐步的到认可,为契约文书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新角度。本研究所指华北地区契约文书主要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五大区域已刊布的文书。这些区域历史地理特征显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关于契约文书的研究不仅存在于史学学科中,还引起了语言学、法学、档案学等诸多学科的强烈关注。目前语言学界对于契约文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文字方面,由于其典型的应用文体和程式化语言特征,契约文书套语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套语研究的价值也逐步的到认可,为契约文书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新角度。本研究所指华北地区契约文书主要涵盖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五大区域已刊布的文书。这些区域历史地理特征显著,契约文书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时间跨度长,拥有尤为珍贵的语言材料,其中买卖类契约文书的保存数量也相当多。本研究以区域内的文书为主要底本,辅以其他地区刊布辑录的契约文书对比,研究套语句式面貌,主要有以下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文书及相关文献的释读理解;有助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助于辞书的编撰;有助于契约文书学科的发展。本研究既从共时层面描摹其套语句式的基本情况、用词特点、地域特色等,再借助套语,整理分析出一批同义近义词、新词新义、方言俗语词等,又从历史层面勾勒部分词汇的历时更替面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共时与历时结合、对比研究法、训诂词汇学方法等。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套语的定义、选题意义、学界内研究现状概述、材料说明、研究方法及困难等。第二部分是华北地区契约文书套语语义类型整理,将本研究材料文书中的套语句式按照性质类、原因类、范围类、交割类、商议类、意愿类、担保类、反悔类这八类进行了基本整理归纳。第三部分是华北地区契约文书套语特点,分别详细描述了其历史演变特点和共时面貌特点。第四部分是华北地区契约文书中套语的词语考辨,旨在借助套语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疑难词,体现套语在语言文字研究中的价值功用。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是对全文的简要总结,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所在。
其他文献
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是主要国家及其联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表现在安全、经济、信息交互等多个领域,常常导致国家关系的复杂化,旧矛盾的加深以及新的冲突中心的出现。各国及其盟友越来越多地在外交政策中使用非武力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其目标,即诉诸于单边经济制裁。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制裁已然成为国际关系的“新常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华为、大疆、字节跳动等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及个人投资者在
林基路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革命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广东省台山县人,原名林为梁,新闻宣传活动是林基路从事革命斗争的主要手段。他一生参与了六种报刊的创办、出版、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和战斗作品以及与当时的宣传工作相关的演讲等。在日本留学期间,林基路跟其他共产党人共同创办的《东流》、《诗歌》、《质文》(杂文)、《文艺科学》等杂志和《东流新闻》周刊在他领导的中国留日学生运动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前
战国时期秦魏两国的河西之争,作为春秋时期秦晋河西之争的延续,是战国时期秦魏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在经过长期政治军事斗争之后,秦国在秦魏河西之争中取得了胜利。本文针对战国时期秦魏河西之争这一主题,就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事实发展与历史影响等内容进行讨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共五章,分别为西周春秋时期秦人政治发展的地理空间、战国时期秦魏河西之争述论、秦取河西地原因探析、魏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与魏失河西、河西地的地位价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创业和人格特征文献,发现国内对于人格特征和创业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更多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伴随着人格经济学的发展,国内也有经济学领域研究者关注人格特征对于个体创业的影响,但目前基于我国数据进行的该方向的研究仍较少。由于人格特征受地区、文化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且后天因素在个体的人格特征塑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基于我国居民创业数据来进行经济模型分析,才能更加
美国自二战结束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经济制裁,但是,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经济制裁问题上与美国产生了严重分歧。美国擅长的初级经济制裁的效果由于盟友既不参加也不支持的态度大打折扣。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联盟对以色列的次级经济制裁引起了美国的关注,并在此之后,美国的域外经济制裁呈现出以次级经济制裁为主的趋势。以“域外管辖权”为基础,通过金融制裁、投资禁令、旅行禁令、资产冻结等等
自19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政府专项转移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并通过“发包”项目的方式进入地方社会,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体制——项目制。项目制既是中央政府“发包”的自上而下的实践,也是基层社会“抓包”、地方政府“打包”的自下而上的实践。项目资源进入村庄后,必然要遭遇具体的村庄社会文化情境,并由此产生互动进而对村庄社会文化施加影响。因此,项目制可被视作一种规划性变迁的手段。本文的田野
本文关注的对象是一类在清中后期流行直至现在仍然用于北方祭祖仪式中的图轴,其画面多以建筑为框架,中部列牌位序昭穆,顶端往往表现始祖容像。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北等地皆发现了此类图像,它们同属于一类祖先崇拜背景下的图式,笔者称之为“家堂图”。本文运用图像学、文献学、民俗学等方法对“家堂图”进行研究,通过探讨画面的时空秩序以探寻“家堂图”之生成规律。如果说祠堂是宗族意识的建筑形式,家谱是宗族意识的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随之相应的是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乡村治理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一。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治、法治与德治既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方式,也是探索乡村有效治理的基础路径。基于成功的治理经验,“三治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新的研究方向和趋势。“三治融合”治理模式,
风俗产生于民间,直观地表达着当地民众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明代社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传统的儒家文化受到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等各方面的冲击,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山东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来以“孔孟之乡”著称于世,历代以来其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深深的打上了儒家伦理的烙印。而明朝的建立则在山东省风俗文化的变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洪
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一直以来是国际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在跨国民商事争议解决与国际司法合作中的价值日益凸显。而判决得到承认与执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为原判决国法院所行使的管辖权是合法正当的,当前大多数国家都确立了间接管辖权的审查标准,可惜我国尚未构建起间接管辖权制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间接管辖权的审查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进而影响了判决的全球流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间接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