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的:通过收集、整理古今消渴病医案文献,探析消渴病的源流,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医案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探求消渴病的证治规律及其演变。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学上的借鉴,为消渴病的临床辨治和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方法:1.收集并梳理古今消渴病医案文献,掌握其历史分布情况,对消渴病的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整理与分析,从整体上、系统的认识消渴病的发展规律。2.利用SAS9.1统计软件,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典型相关、关联规则几种方法挖掘消渴病医案中症与症、药与药及症与药之间的隐含规律,从而归纳出金元、明清、近现代三个历史时期消渴病的证治规律演变,总结消渴病的病位、病机、证候类型和治疗原则。结果:1.通过对总库消渴病医案中的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消渴病治疗中常用的42对药对,按功效可分为8类:养阴生津类、补益兼利水降火类、益肾健脾类、益气生津类、清热生津类、养阴类、清热类、利水降火类。2.对总库消渴病医案中的高频症状和高频药物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17对典型相关变量,结合中医理论归纳为10组证治组合,所反映的病机分别为肝阳上扰、瘀血内阻、脾虚湿阻、气虚气滞、心肝火旺、肺胃燥热、肾阴亏虚、精血不足、肾阳虚衰、津亏肠燥;对应的治法分别为柔肝潜阳、化瘀和血、化湿和中、补气行气、清心养肝、清热生津、养阴固肾、补益精血、温阳化气、润燥通腑。3.对金元时期消渴病医案中12个高频症状进行分析,得到3个聚类组,结合中医理论分析其反映了阴虚燥热之证候病机;对46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得到6个因子及7个聚类组,结合中医理论归纳为8条治则:清热泻火、益气健脾、行气祛湿、养阴降火、收敛固精、化瘀和血、平抑肝阳、泻下积滞。4.对明清时期消渴病医案中25个高频症状进行分析,得到8个因子和8个聚类组,结合中医理论合并为6个证候病机:脾肾亏虚、津亏燥热、内热亢盛、肺脾气虚、肝阳上亢、痰浊内阻;对6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得到10个因子及10个聚类组,结合中医理论归纳为7条治则:养阴生津、益气健脾、化瘀和血、温肾化气、清热泻火、化湿祛痰、补肾固摄。5.对近现代消渴病医案中55个高频症状进行分析,得到10个因子和11个聚类组,结合中医理论合并为6个证候病机:阴虚内热、津亏燥热、脾虚不运、气滞血瘀、阳虚水停、肝郁化火;对101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得到11个因子及15个聚类组,结合中医理论归纳为10条治则:养阴清热、清热泻火、健脾和中、温肾化气、祛湿行气、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收敛固精、平肝疏肝、安神定志。结论:1.梳理了消渴病的源流,掌握了消渴病的证治规律在金元、明清、近现代三个历史时期的演变,为文献研究奠定基础。2.总结了消渴病的病位和阴、阳、气、血、湿、瘀六大病理类型和,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3.总结了消渴病的常用药物,分析了常用药对的配伍规律,为组方用药提供参考,为实验研究提供线索。4.总结了消渴病的治疗九法,指导临床治疗;5.提出了消渴病的辨治思路,为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现代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