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之于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和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现实问题,对美国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教育哲学进行研究。在解读其主要文本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再评介。旨在阐发出杜威教育哲学的真意、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为探究当代中国教育哲学和现代教育改革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导论;第一章至第五章;第六章。 文章的第一部分(导论),首先从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现实问题引发对论文选题的理论旨趣。然后交待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美国工业化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概括出杜威教育哲学的经验主义、实验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等主要原则和主张;阐释其现代西方哲学的背景、教育哲学的思想维度,及其与实用主义哲学、进步教育运动的内在关联;并反思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历史遭遇与研究现状。导论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阈下正确地看待杜威教育哲学的有限性,并最大可能地挖掘其一切具有建设性质的价值和意义。 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对杜威教育哲学进行文本解读。这部分分别按照三条线索进行。第一条是理解杜威教育哲学的根本使命,即以经验(生活)的“连续性原则”应对传统哲学认识论、道德论、教育和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二元论”,主要在第一章进行了集中论述。第二条是对杜威教育哲学中的主要概念,“经验”、“习惯”、“环境”,“科学”、“思维”、“知识”,“民主”、“兴趣”、“训练”等,以及相关的经验主义、实验主义、民主主义等的哲学原则和相应的教育主张进行探究,阐释其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践哲学、行动哲学、过程哲学、生活哲学的基础,由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共同构成。第三条是对杜威教育哲学的改造理论的探究,解读其把哲学改造、社会改造和教育改造三位一体作为实现扬弃一切二元论、弥合一切分歧和对立的建设性方案,主要集中在第五章论述。 文章的第三部分(第六章),主要阐明杜威教育哲学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指出其对西方传统教育哲学的超越所在,即凭借现代工业、科学、自由与民主来实现教育的真正属人的“社会属性”,确认其为西方教育哲学史上的第四块里程碑;并在现代化的问题域里揭示杜威教育哲学的当代性,提炼出其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的借鉴和启示所在,即让教育不断地返回生活世界,进而在五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