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旅游业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市场经济大环境和旅游产业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旅游需求和经营业态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因此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乡村旅游亦不例外。本论文在分析产业升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分析,具体以黄山市为实证分析对象。黄山市乡村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是生态资源,各方面都有着国家顶级的旅游资源,品位高,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其乡村旅游基本成型,按开发类型可以分为接待服务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景观度假型和新型化乡村旅游,根据各区旅游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黄山市已形成了三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环黄山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素质也不断提升。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有很多,面对其产业升级道路,本论文旨在从源远流长的徽文化角度来寻找切入口,深入挖掘徽文化中可为乡村旅游所用的元素,创新地从徽文化视角系统提出黄山市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之策,这对黄山市乃至更广的范围内为探索传统的地域文化如何为现实旅游发展服务显示出其重要的价值。本论文分别从徽派建筑、农耕景观、民俗风情、餐饮文化、传统工艺与新安医学六个方面深入挖掘徽文化,为黄山市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选定人文素材。在探讨乡村旅游与徽文化的辩证关系中,除了分析相关元素之外,还体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的一面和二者矛盾的另一面。徽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体现在:徽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牵引徽文化复兴与传承这两方面。徽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矛盾之处体现在黄山市目前发展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同质化竞争严重;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较弱;村庄建设千篇一律,城市化倾向加剧;居民参与力量微弱,社区利益被忽视等。黄山市乡村旅游的总体定位可以提升为“以徽文化为特色的国际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实现“诗意栖居”,实现乡村复兴。具体的升级策略可以从乡村旅游的形象升级、产品升级、徽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模式升级、经营模式升级、营销战略五位一体进行阐述。其一,乡村旅游的形象升级,包括徽文化主题口号、徽文化主题歌舞晚会、徽文化的景观营造三方面。尤其在景观营造方面,由于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在造型﹑功能装饰和结构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若将徽派建筑的特征融入基础设施和景观营造中,让游客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徽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对游客而言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体验过程,也是黄山市烘托人文氛围,提高乡村形象的重要契机。其二,乡村旅游的产品升级,包括从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方面融入徽文化要素、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塑造不同徽文化特色的主题乡村三方面。传承发扬以徽菜为重点的饮食文化;在住宿设施的新建和改建中加强徽派建筑风貌控制;建立大交通网络,把主干道通往乡村景点的公路纳入黄山市的大交通,由政府多方筹资建设,尽快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在充分考虑交通、住宿、景点差异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设置线路,组合推介文化景观精品线路;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特色,在旅游管理和旅游政策部门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下,结合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开发,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拳头旅游商品;引入政府采购理念,充分发挥黄山市现有文娱人力资源的效用,深入挖掘黄山市民间传统,打造具有徽文化地域特点和风情的文化演出项目。其三,徽文化非物质遗产保护模式的升级,通过分析黄山市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存在的民俗内涵丧失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法:坚持生产和扩大经营保护传统手工技能;通过收集整理和设馆展览进行传承保护;对濒危精粹遗产设立专门机构重点保护;在民间活动中保护传承特色文化;举办节庆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保护;建立研究机构,在研究和传播中实现保护传承。其四,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升级,体现在以产品创造为核心的舞台化经营与管理、以利益为核心的共生化策略、以集体为核心的组织化协调发展这三方面:保持乡村旅游其乡村性的独特卖点,在管理与经营中引进科学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在管理与经营中做到“内外有别”,区分前后台,在对外经营与内部管理之间设置一个适度的屏障;激发农民维护旅游经营本土性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旅游发展中受益,保持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经营者的共生化;通过组建黄山市乡村旅游协会、农村旅游合作社等组织,将分散的弱势群体组织起来,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制度安排等给予扶持与引导,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当地绝大多数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其五,乡村旅游营销战略升级,本论文提出以下四点:推进古徽州“一府六县”乡村旅游联盟,联手打造中国乡村旅游金三角推向海内外旅游市场;融入“名城(上海)--名湖(西湖)--名山(黄山)”世界级黄金旅游线,实现客源共享、合作双赢;积极开展泛长三角区域“徽州旅游进社区”,抓住新建立的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个历史机遇,深化泛长三角的客源市场;深化“中法徽州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推进乡村旅游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