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察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和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学龄前儿童上臂围、上臂皮褶厚度、腹壁皮褶厚度等肥胖测量指标的独立关联以及交互作用,为妇女儿童保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出生队列研究设计,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对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机构建卡产检的孕妇进行招募。在孕早、中、晚三期使用自编《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从医院电子医疗系统中摘抄孕妇产检、分娩和出生结局等资料。研究对象血液样本在被招募时采集,离心分装后,将血清储存于-80℃冰箱。运用HPLC-MS/MS法检测孕妇孕期血清游离型BPA浓度。排除双胎妊娠66例、自然流产92例、死胎死产55例及失访者202例后,共有4 669例单胎活产儿进入儿童随访队列。使用课题组自编《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进行收集儿童相关特征信息,1岁前每3个月随访一次,1岁后每半年随访一次。于2014年“六一”对市内各个幼儿园的队列儿童的进行体检,收集肥胖测量指标。本研究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对2 452例孕妇血清进行BPA浓度检测,共获得1 783例孕妇血清BPA测定值。剔除相关学龄前儿童肥胖测量指标数据缺失14人(上臂围缺失9例;BMI缺失5例),共纳入1 769组母亲—新生儿对。在2014年6月1日对纳入儿童进行体检,记录学龄前儿童上臂围、上臂皮褶厚度、腹壁皮褶厚度等身体测量指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评分法评价学龄前儿童年龄别BMI。分析孕妇、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血清游离BPA的一般分布特征。将孕妇血清BPA浓度按P25,P75三分方法分别划为低(<P25)、中(P25~P75)、高(>P75)暴露组。将母亲孕前BMI分为消瘦(<18.5kg/m2)、正常(18.5~23.9kg/m2)、超重(≥24.0kg/m2)三组。使用卡方检验(χ2)比较不同特征母亲孕期血清游离型BPA浓度分布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学龄前儿童上臂围、上臂皮褶厚度、腹壁皮褶厚度和年龄别BMI评分等指标差异。控制孕妇年龄、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运用多项式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期血清游离型BPA、母亲孕前BMI和学龄前儿童肥胖测量指标关联并探究孕期BPA暴露和母亲孕前BMI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本研究检测出的孕妇孕期BPA浓度范围为0.001~20.7181ng/ml,BPA浓度中位数为0.2372ng/ml。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显示,与BPA低暴露组相比,BPA中暴露组(?=-0.087,95%CI:-0.492~-0.100)和高暴露组(?=-0.087,95%CI:-0.492~-0.100)均可降低学龄前儿童上臂围;与BPA低暴露组相比,BPA中暴露组(?=-0.079,95%CI:-0.1.011~-0.165)可降低学龄前儿童腹壁皮褶厚度。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显示,与消瘦组相比,母亲孕前BMI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均可增加学龄前儿童上臂围(正常组:?=0.186,95%CI:0.492~0.869;超重/肥胖组:?=0.145,95%CI:0.637~1.350),上臂皮褶厚度(正常组:?=0.134,95%CI:0.655~1.489;超重/肥胖组:?=0.067,95%CI:0.217~1.790),腹壁皮褶厚度(正常组:?=0.113,95%CI:0.522~1.428;超重/肥胖组:?=0.094,95%CI:0.676~2.392)。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检出消瘦组相比,未检出正常组增加学龄前儿童上臂皮褶厚度(?=0.119,95%CI:0.083~2.828),未检出消瘦组降低学龄前儿童年龄别BMIz评分(?=-0.053,95%CI:-0.636~-0.006)。结论研究显示孕期血清BPA浓度与学龄前儿童肥胖测量指标负相关,相反,孕前超重/肥胖与学龄前儿童肥胖测量指标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关于孕期BPA暴露及孕前BMI与子代肥胖测量指标的关联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动物实验加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