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血清C1q水平在预判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疗效中作用的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_F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治疗困难的特点。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一种技术成熟、疗效确切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但其在病例选择上仍然存在盲区,目前尚没有明确的预判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通过对治疗前血清C1q水平与ECT治疗抑郁的症疗效,以及基线特征[年龄、性别、婚姻、身高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情特征(病程、严重程度等)和血清实验室指标[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in,GLO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Usea Nitrogen,UREA)、尿酸(Uric Acid,UA)、钙(Calcium,Ca)、钾(Kalemia,K)、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之间的多维度对比与相关分析,力求探索血清治疗前血清C1q水平对ECT治疗MDD患者疗效的预判作用,以及影响该作用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ECT组MDD患者74例和基线匹配的74例仅药物治疗的MDD患者作为对照组。ECT组根据治疗效果分为3个亚组:临床缓解组、有效组、部分有效和无效(合并称效差组)。根据血清C1q水平分为3组:高水平组、正常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调取所有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血清实验室指标。比较ECT组和药物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血清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基线资料、临床资料、血清指标在ECT组不同疗效和不同C1q水平方面的差异和相关性。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甄别出影响治疗前血清C1q预判ECT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1、ECT组和药物组之间差异性分析:(1)基线资料:血清C1q水平ECT组明显低于药物组(P<0.001);其余指标如性别、年龄、BMI和婚姻两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资料、治疗效果:ECT组被试病程明显大于药物组被试,发作次数亦多于药物组(P<0.01);治疗前HAMD-17评分ECT明显高于药物组(P<0.001);近期疗效:治疗后HAMD-17评分ECT组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ECT组被试治疗后缓解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P<0.01);远期疗效:随访2年内HAMD-17评分ECT组仍然明显低于药物组(P<0.001),2年内ECT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01);(3)实验室指标:ECT组ALB(P<0.01)、ALT和AST(P<0.05)、FBG(P<0.05)、CRE(P<0.01)明显高于药物组;FT3和FT4水平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01);TP、GLB、UREA、UA、Ca、K和TSH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2、不同ECT治疗效果患者之间的比较:(1)血清C1q水平、性别、年龄、BMI和婚姻三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资料:病程和发作次数三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近期疗效:治疗前HAMD-17评分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远期疗效:随访2年HAMD-17评分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年内随访复发比率,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3)ALT在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两两比较,缓解组和效差组差异显著(P=0.028);其他指标在三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3、ECT治疗患者不同C1q水平之间的比较:(1)性别、年龄、BMI和婚姻状况三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2)临床资料:病程和发作次数三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近期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HAMD-17评分三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效果三组比较亦无差异(P>0.05);远期疗效:随访2年HAMD-17评分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2年内随访复发比率,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3)ALT在三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之间两两比较,低水平组和正常水平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在三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4、ECT组患者C1q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1)血清C1q水平与性别、年龄、BMI和婚姻状态均无相关性(P>0.05)。(2)血清C1q水平与临床资料(病程、发作次数、治疗前HAMD-17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与近期疗效(治疗效果和治疗后HAMD-17评分)亦均无相关性(P>0.05);与远期疗效均相关,其中与随访2年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286,P<0.05),与是否复发呈正相关(r=0.318,P<0.01)。(3)血清C1q水平与TP水平(r=-0.323,P<0.01)、ALB水平(r=0.253,P<0.05)、UA水平(r=0.349,P<0.01)、CRE水平(r=-0.264,P<0.05)均显著相关;与GLB水平、FBG、UREA水平、血Ca、血K、FT3、FT4和TSH均无相关性(P>0.05)。(4)C1q水平影响ECT疗效的回归性分析:模型的复合相关系数R=0.728,决定系数R2=0.529,调整决定系数(Adjusted R2)=0.495;F=15.298,P<0.001,N=74;表明方程显著,回归模型有意义。结果表明,UA、CRE、随访HAMD-17、复发频次和TP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论ECT比药物组的疗效更为显著,C1q、ALB、ALT、AST、FBG、CRE、FT3、FT4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治疗前血清C1q水平与ECT治疗MDD近期疗效无关,与远期疗效或预后有关;UA、CRE和TP可能是影响治疗前血清C1q预判ECT治疗MDD远期疗效的因素。但本研究为回顾性试验,样本数较少,结论的证据性不高,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1.比较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保守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疗效。2.比较不同侧枝循环亚组中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或神经内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为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70%~99%)患者199例,提取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
学位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临床上表现为情绪障碍、认知障碍、步态不稳等,其中抑郁症状在脑小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病率可占10%以上。越来越多的研究陆续证明抑郁患者中缝核回声减低、脑血管反应性降低、脑血流调节功能受损。但目前关于合并抑郁的CSVD患者中缝核回声的研究较少,对合并抑郁的CSVD患者中缝核回声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关系尚无报道。目的
学位
背景: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指血压(blood pressure,BP)发生改变的时候,维持足够大脑灌注的一种内在能力。近年dCA(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的检查逐渐得到临床研究者的关注,发现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脑小血管中均存在dCA受损,但关于dCA检测手段及结果判定尚未有一致推荐。“脑小血管疾病”一词是
学位
背景:脑卒中(stroke)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卒中类型。我国每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约40-50万是由于颅内动脉狭窄所致,而最主要的责任动脉狭窄类型则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rteriosclerosis,ICA)型,也是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r
学位
目的:通过对急性重症脑血管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以期找出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相应干预,使得患者临床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到2021年9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40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分为84例急性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及56例急性重症出血性脑血管病。分析不同类型、性别、住院
学位
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发病初期,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较轻微,很少得到重视,随着病情不断发展,会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在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病因中占很大比例。本研究旨在探索CSV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构建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模型及风险评分,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治策略。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
学位
目的:通过比较是否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两组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浓度,以及Lp(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同类型及急性脑梗死梗死部位和体积不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探讨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1.入组对象及分组: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总共711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
学位
背景: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局限性或泛发性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1%~2%,10~30岁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约占总患者数的62.65%。国内外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息息相关。治疗白癜风的方法众多,从2001年开始应用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这种治疗与最重要的病理因素T细胞之间的关联仍有待探索。以往有研究表明白癜风病灶微环境、
学位
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高。CSVD总MRI负荷可反应脑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然而,糖尿病相关的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变化与CSVD相关的脑微血管系统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
学位
背景: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在广大人群中普遍存在,特别在老年人群中检出率更高。在颅内外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患者中,LA与进行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治疗后的临床预后相关性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目的:旨在探究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 with large vessel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