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翻译日显重要。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趋同和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在民族语言的表达习惯上,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隔阂和语言翻译上的障碍。旅游文本的翻译也同样如此。 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简称“目的论”)(Skopostheorie)角度对旅游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进行探讨,以求突破现存研究的局限性,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水平,希望为旅游翻译工作者能有所裨益。“创造性叛逆”本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以及对创造性叛逆研究的深入,发现“目的论”对应用文体的翻译,尤其是旅游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由德国功能派理论发展而来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一理论无疑为研究旅游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有效的视角。因为在无法进行直接的语言转换和文化重构时,译者运用创造性叛逆可以在实现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实现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或忠诚,而这种策略与旅游翻译的要求正好不谋而合。“目的论”比起传统的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法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法显然有了一大进步,表现出比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为旅游翻译提供了较为坚实、客观的基础。 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论证“创造性叛逆”在旅游翻译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文作者认为,在旅游翻译中,为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必须顾及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尽可能地使译文获得近似于原文的读者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交际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场所。它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游客,最大限度地取得旅游产品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