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静电纺纤维膜的植物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zhen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益生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调节机体免疫等生理功能,然而只有当活菌数大于10~7 CFU/m L时,才能发挥其益生作用。但是在生产、运输以及贮藏过程中益生菌容易受到不良环境胁迫,导致活菌数较低难以发挥其生理作用,因此,提高益生菌的胁迫耐受性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关于第4代益生菌产品(微胶囊技术的升级优化以及生物膜态益生菌的制备)的研发正在兴起,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形成生物膜后,其对胃肠液消化、高温、渗透压等胁迫环境的耐受能力均有所提高。现阶段关于益生菌生物膜形成的载体材料有限,仅局限于多孔板等材料,亟需开发其他载体材料促使其实际应用。静电纺纤维膜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而且其三维结构可以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因此,本课题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GIM1.648)作为模型菌株,首先探讨了静电纺乙基纤维素纤维膜作为益生菌生物膜载体的可行性,然后优化了超声脱落生物膜的最佳方法和生物膜形成的环境条件,接着研究了生物膜态植物乳杆菌的性能,最后通过转录组学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初步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机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乙基纤维素电纺膜接触角为136°,粗糙度为20μm,适于作为植物乳杆菌生物膜形成的载体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和傅里叶红外表征结果证实纤维膜表面形成了生物膜。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超声脱落生物膜的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160 W,超声时间14min,超声初始温度25 oC。研究了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对植物乳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宜的营养条件为:不含吐温80的MRS肉汤培养基;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36 h,培养温度30 oC,p H6.5,接种量1%(v/v)。探究了生物膜形成对植物乳杆菌抗逆性(模拟胃肠液消化、胆盐、热处理、渗透压)、抑菌和产酸性能的影响。抗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连续模拟胃肠液消化5 h后,生物膜态活菌数仅下降了1.58个对数单位,而浮游态下降了4.86个对数单位;0.3%(w/v)的胆盐处理4 h后,生物膜态植物乳杆菌存活率比浮游态提高了23.1%;70 oC处理30 min后,生物膜态植物乳杆菌存活率是浮游态的1.9倍;14%(w/v)的氯化钠处理24 h后,生物膜态植物乳杆菌存活率较浮游态提高了8%,生物膜的形成提高了植物乳杆菌对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抑菌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的形成显著增强了植物乳杆菌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能力,抑菌圈直径分别是浮游态的1.8倍、2.3倍和1.5倍。产酸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膜态和浮游态植物乳杆菌发酵液p H变化量基本一致,生物膜形成对菌株的产酸特性无显著影响。采用转录组学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植物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探。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000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上调472个,下调528个。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与浮游态相比,生物膜态植物乳杆菌在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方面的变化较明显,且蛋白质和多糖的合成与代谢过程可能影响植物乳杆菌在静电纺纤维膜表面生物膜的形成;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培养环境改变后,植物乳杆菌的嘧啶代谢、双组分系统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发生变化,促进生物膜形成,此外,调控脂肪酸生物合成、肽聚糖合成和ABC转运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利于菌体耐受不良环境。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生物膜态植物乳杆菌lux S基因表达量是浮游态的8.7倍,该基因可能影响植物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本研究扩大了静电纺纤维膜的应用范围,为开发新型益生菌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其他文献
塑料制品的滥用已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在海洋、水产、人体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的存在,其甚至已经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生物酶降解塑料是绿色可持续的有效手段。本论文以一种聚酯类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为模式底物,开展相关塑料降解酶的设计、表达与应用评价研究。本研究对未来生物酶降解塑料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学位
近年来,基于小分子凝胶剂的超分子水凝胶因制备过程简单快速、成胶能力强、结构和功能易调控等优势在水凝胶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是一种天然可食的手性三萜皂苷,在水中会发生等级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及超分子水凝胶,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探究复合不同类型多糖亲水胶体以及具有自凝胶能力的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MC)对GA超分子水
学位
大豆蛋白经酶解后可获得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可溶性大豆肽和伴随产生的大量不溶性多肽聚集体。可溶性大豆肽溶解性高,易消化吸收,可以作为疏水性小分子活性物质的优良输送载体,同时可螯合二价金属离子,提高其在肠道中的吸收利用率。相对于酪蛋白磷酸肽在商业化补钙产品中的广泛应用,植物来源的大豆肽钙螯合物作为新型钙补充剂受到广泛关注,但其钙结合和促钙吸收能力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豆肽的应用。此外,作为酶解副产物的不
学位
馒头是我国传统的蒸煮面制品,其品质的好坏与原料小麦粉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我国用于生产高品质面制品的优质高筋小麦供给紧张,导致馒头的品质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口感粗糙或质地较硬等。因此,可以采用改良剂对小麦粉进行处理以满足人们对于优质馒头的需求。目前常用的改良剂中,传统改良剂乳化剂和亲水胶体对面制品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但其作用随不同面制品而异。酶制剂具有安全绿色、特异型好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面制品改良
学位
磷脂酶D(EC 3.1.4.4)是用于磷脂改性的重要工具酶之一,在食品、医药、日化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展磷脂酶D的挖掘及酶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基因挖掘获得一种海洋Moritella sp.JT01磷脂酶D(Ms PLD),对其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并发现其在催化合成磷脂酸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本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尝试对Ms PLD的三维结构进行解析,进一步
学位
基于微藻培养的废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类废水处理的新型生物处理手段,尤其是微藻发酵技术能实现氨氮废水的深度处理,有利于微藻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但发酵体系本身存在微藻细胞对高氨氮的耐受性低、灭菌和无菌运行能耗高、易受生物污染等共性问题。嗜硫原始红藻(Galdieria sulphuraria)是一种来自极端生境的单细胞红藻,具有抗逆性强、代谢方式灵活、生长速度快、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尤其是能耐
学位
近年来,生物基材料因其环境友好、可持续属性成为塑料替代制品研究领域的热点。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是一类由细菌发酵产生的可食性纳米纤维素,具有独特的纳米结构和优异性能,在食品、造纸、生物医药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BC存在过于亲水、生物活性缺乏等缺陷,大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范围。甲壳素(Chitin,CH)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聚合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抗
学位
食品领域中,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利用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构建蛋白基纳米复合物是一种有效提高活性物质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效价的方法。然而在目前常见的构建方法中,存在着原料浓度低、过程不可控、工艺复杂、安全风险等问题,极大程度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基于此,本论文以食品工业中常见的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乳清分离蛋白为原料,研究了各蛋白在pH偏移过程中的解离及自组装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蛋白基姜黄
学位
菌落总数是判断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菌落总数的数值越高,意味着卫生条件越差,食品遭受污染的风险程度越高。乳制品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因此检测和控制乳制品的原料——生牛乳中的菌落总数具有重要意义。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国内外检测菌落总数的“金标准”,但其费时费力、操作繁琐;其他检测技术包括流式细胞术、电阻抗法、ATP生物发光法等等,既不能实现广谱细菌快速检测,而
学位
香蕉皮是香蕉加工的副产物,目前,大部分香蕉皮被当做废物丢弃,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研究香蕉皮的功能成分及其活性,对它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香蕉皮为原料,对超声辅助提取蕉皮黄酮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蕉皮黄酮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及机理、紫外吸收功能等进行研究,以期为香蕉皮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蕉皮黄酮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优选,结果表明,Al(NO3)3-KAC
学位